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18年

第八讲:贯彻新发展理念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时间:2019-04-18   来源:大豫讲坛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意味着我国的社会矛盾、发展方式、国际环境、发展目标等方面出现了新特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就是我们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根据新时代的新特征、新矛盾和新目标,对经济发展作出的总体部署和扎实安排。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效率和质量为根本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中国寻求强起来的战略支点,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一、“三大支柱”共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指整个国家的经济系统,在发展总量和速度、发展水平和质量、发展结构和要素、空间布局、体制机制、开放程度等诸多方面达到现代化的水平和状态,具体特征表现为:工业生产力水平高,农业产品质量高、种类丰、产量大,科技得到较大程度利用,城市乡村建设程度高,人民生活质量高等。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动力体系、产业体系和经济体制三大支柱。

  1. 现代化的“动力体系”

  构建推动经济长期高效发展的动力体系,促进经济结构不断优化、技术快速升级、效率持续提升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力量源泉。通过“三大变革”最终实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目标,而且要通过创新科学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更新机器设备等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构建现代化的动力体系。

  2. 现代化的“产业体系”

  产业结构升级指一国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发展方向。只有农业、工业、服务业都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并且结构合理,才能算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并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界定明确了四个要点:一是把振兴实体经济作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中之重;二是依靠科技创新来提升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能力;三是把金融“活水”合理引向实体经济;四是大力培育实体经济发展所需的多层次人才。

  3.现代化的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用三句话阐述了现代化经济体系对经济体制的要求:“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市场机制有效,就是让反映真实经济情况和供求关系的市场价格能够顺利形成,并通过市场价格来配置资源。微观主体有活力,就是在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上,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宏观调控有度,是指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二、“三大转变”助力现代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努力实现“三大转变”。

  1.由数量追赶向质量争先转变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

  2.由引进外资向对外扩张转变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缺乏基本建设资金,利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优势和优惠的政策吸引外资,弥补基本建设资金的不足。接下来,我们的任务是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飞跃,必须实现引进外资向对外扩张的转变,提升在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能力。未来,不论是国有资本还是民间资本,都要更加勇敢地走出去,在全球收购资产、布局产业、整合资源,组建中国的大型跨国集团,开启资本输出、对外扩张的新征程。

  3.由学习模仿向自主创新转变

  以前,我国技术水平落后,管理经验欠缺,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并且不断地学习和模仿,努力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效率。然而,要建设现代化强国,必须有强大的核心技术支撑,不能仅局限于模仿者的角色,而必须成为引领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实现由学习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

  三、多策并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经济新常态面临的主要矛盾是重大结构失衡导致的循环不畅,而不是旧常态下主要面临的总量和周期性问题。因此,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着力点应放在结构上,而非规模上。

  1.调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就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所以要将发力点放在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上,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质量追赶打开新的空间,降成本有利于新的技术、产品、业态、模式的发展,补短板可以为质量追赶提供基础性支撑。

  2.转动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位列新发展理念之首,居于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构建“基础创新+应用创新”模式,在加大基础科学教研投入的前提下,攻关“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建设科学理论与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发展路径,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优布局,实现均衡发展

  201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目前中国城乡发展状况、区域发展格局差异特征明显,实施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国家战略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保障。

  4.促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对内与对外的关系,其核心仍然是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率先使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将极大提高我国经济内生增长动力,为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稳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撰稿:洛阳市委党校 吕海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