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持续推动改革开放是保持中国经济活力的关键

时间:2019-07-03   来源:新华网

  

在2019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他认为,中国对推动全球化和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体系起到积极的作用,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信心和活力,关键要持续推动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黄益平接受思客专访摄影新华网姚远

  思客:您认为保持中国经济的信心和活力的关键是什么?

  黄益平:我们的经济在转型——从过去的要素投入型走向创新驱动型。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怎么样持续提高我们的经济效益。

  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是到了中等收入以后上不去了,我们在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后依然可以继续上升,关键就看创新。而政府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解决的就是持续上升的问题。能否保持经济增长的信心和活力,还是要看能否持续推动改革和开放,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的优势是,市场机制在发挥作用。全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态势不太一样,有的地区经济比较活跃,有的地区经济不太活跃。比较活跃的地区一般有两个基本的特征。第一,市场机制是有效的;第二,该地区的企业家很活跃。比如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经济活跃的明显特征。从这个例子里面,我觉得我们可以得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心,就是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化的改革。

  在面对全球危机的时候,我们确实也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也有相对有利的条件。比如我们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庞大的国内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但我并不认为,以后完全靠国内市场来支持长期增长,我们还是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比如欧洲、日本、澳大利亚、拉美、非洲、南亚等市场,我觉得仍是非常广阔的天地。

  同时,我们与美国在一些领域是比较容易形成共识的。比如我们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很多措施,可能跟美方的需求具有一致性。我觉得顺势而为,进一步推动改革和开放,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这是我们将来经济活力的根本保证,也是将来经济信心的重要支撑。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大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接受新华网思客专访

  思客:您怎么评价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

  黄益平:过去几年,我们一直是在往市场化的方向走,但我认为可以走得更快一些。中国经济在一些关键领域能否实现高质量的增长,核心问题是新旧动能转换。

  新旧动能转换在我看来,新产业发展做得不错,包括新能源、新材料、5G、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纷纷往前赶超,国际完全看到了中国强有力的竞争力。虽然我们跟最发达的国家也许还有一些距离,但是我们往上走的势头很明显。即使在一些传统产业,我们的更新换代也很明显。

  我经常举的一个例子就是家电行业,家电行业看上去是一个很老的产业。但是今天中国生产的这些家电,跟十年前、二十年前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二十年前我们认为最好的品牌都是国外的品牌,像德国的、美国的、日本的,甚至韩国的。今天很多品牌都是中国占据世界市场的主导地位,这就是创新的成果。

  我觉得我们现在遇到最大的挑战是旧的动能如何平稳退出,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出生容易死亡难”。注册一个新公司现在很容易,但是要注销一个公司比较难,当然这个有多种客观的原因。

  思客:您此前一直强调中国经济从经济奇迹到常规发展,应如何理解“常规发展”这个词?

  黄益平:这是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要慢慢接受经济增速放缓的规律。过去我们一直在高速增长,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头30年,年均GDP保持约10%的增长,我想把它称作经济奇迹并不过分。但这个增速是难以长期持续的,经济发展之后,增长放缓是很正常的现象。

  过去我国增长速度快,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以前,很多动能没有发挥出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高速增长是对低效率的修补。也就是说,高速增长一定意义上是正常的,但它也是一个很特殊的现象,不可能长期持续。

  第二,过去的这种高速增长是受一些特殊政策推动的,我把这称作不对称的市场化。不对称的市场化是说,一方面产品市场全部放开,另外一方面,政府对要素市场的干预还是不少。

  在我看来常规发展起码有四方面特点:

  第一,增长速度可能会往下走;

  第二,经济结构会变得越来越平衡。现在出口在经济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经常项目的顺差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10%降至2018年的1%左右;

  第三,收入分配会变得越来越平衡;

  第四,受成本大幅度的上升影响,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会越来越快。过去衬衫、玩具,一个产品一旦生产出来十年二十年都是有竞争力的。但现在,只要五年你还没有改变你的产品,你可能很快就被淘汰了,这是因为一方面国际市场更活跃了,另一方面中国的成本环境也在发生快速变化。

  这是我说的,我们进入经济常规发展和过去经济奇迹的一个非常大的改变。这背后最重要的,还是创新能不能支持产业升级。

  思客:您觉得中国的发展对全球经济有何借鉴意义?

  黄益平:我觉得中国可以对全球化和继续维持开放的投资和贸易体系起到很积极、正面的推动作用。

  有没有很好的方案?客观来说,是有的。举个例子说,改革开放很成功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独立的改革、独立的开放,即便其他国家没有改革开放,我们也在不断往前推进。可以说,在过去四十年,中国是全球化获益最多的国家之一。为什么获益最多?当然是我们内部在改革,对外在开放。

  从对外开放的一组数据来看,改革初期,出口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在6%、7%左右,而到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候,出口比重几乎达到37%。这就体现了国外市场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的极大的支持作用。

  第二个就是外国直接投资,从1993年之后的将近二十年时间里,中国一直是全世界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这两个很简单的数字就表明,如果我们对全球化或者是未来的世界经济走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地走改革开放的道路。当然在这方面,我觉得我们还是任重道远,还有很多的路要走,要进一步改革开放。

  思客:今年出台的《外商投资法》彰显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心,这将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黄益平:我觉得这可以给予外商的一个更加友好、平等、有利的经营环境,肯定有利于外商,可以改善外商在中国的营商环境。这段时间以来,中国在金融领域的开放几乎是全方位的。

  当然,我们一般把金融开放分成两个方面: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和资本项目的开放。过去我们对资本项目的开放相对更谨慎一些。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如果资本大进大出,可能会冲击我国的金融稳定。但是金融服务业的开放,包括银行、保险、投资银行、评级机构、外国直接投资等的开放,对中国经济是有好处的,风险也相对比较有限。

  过去曾经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外国金融机构到中国来之后会严重影响中国的金融稳定,这其实并不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外国金融机构到中国设立金融机构以后,就变成了中国的金融机构,只不过金融机构可以分成国有的、民营的和外资持有的而已。至于有没有风险、会不会造成问题,依赖于我们的监管方向,我们是否有能力管住这些风险。

  大家可以看到,一般情况下开放程度比较高的部门,风险也比较低,效率会比较高。

  思客:如果让您用一个词来形容中国这70年的发展,您会用什么样的词?

  黄益平:翻天覆地。过去70年,中国确实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仅仅在四十年前,中国还是全世界最穷的国家之一,人均GDP不到两百美元,但今天我们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除了翻天覆地之外,我们仍然任重道远。和发达国家的前沿相比,我们还有很远的距离,我们经济的发展仍然有很多障碍需要克服。

  我们要面对这些挑战,更快更好地、平稳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控制风险,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图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