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探寻“初心和使命”的由来

时间:2019-07-25   来源:光明网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奋进,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究其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其不断克服困难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不断成功和进步的不竭源泉和强大动力。而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也不是偶然的,其形成有着深刻的现实基础和理论依据,从而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选择和历史必然。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在中国反抗侵略和压迫斗争实践过程中被赋予的。中国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有着辉煌发展史、长期屹立于世界中央的文明古国。然而近代中国开始走向衰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开始经受前所未有的痛苦和磨难。在亡国灭种的巨大压力下,中国社会各阶层开始进行艰苦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和努力,但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以及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尝试和努力最终都归于失败。正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肩负起拯救苍生于水火,复兴民族于危亡的历史重任。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具备良好的阶级基础和自身素质。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她产生于受压迫最深、最重,因而也最具革命性的工人阶级和蕴含着最为巨大革命力量的广大农民群众中,因而代表着中国最为广大的无产阶级人民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决定了其在之后的革命实践活动中必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阶级属性决定了其在反抗外来侵略和国内外一切压迫和剥削过程中立场最为坚定,斗争最为坚决,因而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是由一批满怀强烈爱国主义热情的各民族热血青年组成,他们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意志坚定、可歌可泣的革命志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流血牺牲,展现出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们还以强大的自我革命精神在面对困难、挫折和失败时不断调整、完善自我,从而使中国共产党具备强大的生命力。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良好的阶级基础和自身素质决定了其有能力成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实施者。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形成的理论依据

  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形成除了具备坚定的现实基础外,还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本身就是建立在对中国先前历次救亡图存运动的理论分析与研判的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没有走前人救亡图存的老路,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前就认识到前人指导实践活动的理论存在着缺陷和不足。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带来的启示是,农民自身所具有的狭隘性和不切实际的理想不可能领导农民革命斗争取得胜利;洋务运动的失败带来的启示是,仅靠学习西方技术,不改变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而要实现国富民强是不可能的;戊戌变法失败带来的启示是想通过让封建统治阶级放弃自己特权,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从而实现国富民强的理论指导也是失败的;辛亥革命失败带来的启示是,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推翻了皇权,但其不敢大胆发动最广大人民群众和只代表、维护一少部分资产阶级利益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正是基于以上分析和判断,中国共产党人在成立中国共产党之前就深刻认识到,真正做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必须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理论指导方案。“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进而指导中国革命一步一步走向胜利。

  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的形成具有理论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这一观点充分表达了马克思对人民群众作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人民群众利益的关切,是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重要依据;民族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解放运动是殖民主义的对立物,所以应当充分肯定其必然性和正义性。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实现民族的独立和复兴,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将“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担当,并为之奋发努力、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