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

时间:2019-08-01   来源:光明网

  【魏华:探索多样化教学方法 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

  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魏华认为,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合互动,有助于引导青年学生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当前,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师可探索改进语言表达方式,生动形象地诠释理论,将理论知识讲得亲切有味、生动活泼,让大学生听得懂、听得进。通过探索把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润物无声中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摘编自《光明日报》

  【王济光:全面深化改革要把打破利益固化链条作为关键】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政协副秘书长王济光表示,综合判断当前改革大势,必须加强对既得利益群体以多种方式联手抵制改革风险的科学评估,把打破利益固化链条作为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是要防止既得利益者及其附庸代言人歪曲改革,牢牢把握深化改革的舆论话语权,确保中央的改革决策和重大举措得以顺利贯彻实现。二是要加强旨在规制利益固化行为的法制建设,形成对权力运行的有效制约、密切监督和有效防范,确保公共决策运作公开化和透明化,铲除既得利益群体抵制改革的体制基础。三是要科学制定针对既得利益群体抵制改革的配套性措施方案,切实加强既得利益者成为改革拦路虎的风险防范。强调改革的行动自觉,就是要胆子大、步子稳,既要敢于啃难啃的硬骨头,又要善于把握改革方向和节拍,尤其是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李安增、程刚: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李安增、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程刚表示,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国际国内环境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以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一是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二是坚持协调发展。强调协调发展要保证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进行,实践中要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再生产的主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协调好供给与需求、生产与消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三是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四是坚持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强调开放发展就是要解决内外联动问题,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五是坚持共享发展。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目的是为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不仅要着力建设相应的产业体系和就业机制,也要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彰显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让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

  摘编自《经济日报》

  【袁永新:强化政治巡视应处理好七个关系】

  河南省委巡视办主任袁永新表示,党的十九大以来,巡视政治监督作用发挥越来越明显。但有的地方和单位在政治巡视方面存在政治站位不高、发现问题不精准等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应准确把握以下几个关系。第一,正确处理政治责任与政治生态的关系。巡视监督必须从政治责任上去查找问题根源,坚持以上看下和以下看上相结合。第二,正确处理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政治和业务是硬币的两面,两者密不可分,要从政治的高度归纳分析提炼业务问题折射出的政治责任。第三,正确处理盯住“关键少数”与管住“绝大多数”的关系。巡视监督的主要对象要突出“关键少数”,特别是主要负责人。第四,正确处理巡视组与被巡视单位的关系。要注重思想引导,强化被巡视党组织的政治担当,积极争取被巡视党组织的支持和配合。第五,正确处理统筹推进与分工协作的关系。巡视组组长要妥善处理好统筹推进与分工协作的关系,全面领导好组内工作。副组长要积极协助配合组长,对分管工作敢于负责。第六,正确处理方式灵活与注重实效的关系。准确运用巡视工作条例规定的“12+N”种方式,把实效放在第一位。第七,正确处理全面体检与重点报告的关系。政治巡视是全面体检,但在报告时要把被巡视党组织最突出的问题报告上来,突出重点、实事求是,做到客观真实。

  摘编自《中国纪检监察报》

  【龙柏林:中华文化走出去要实现文化传播的战略自觉】

  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龙柏林表示,要真正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完整讲好中华文化的故事,传递中国价值与智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文化传播的战略自觉。第一,加强顶层设计,做好长远全局规划。政府要发挥自身功能,整合各方资源,完善智库建设,为文化传播提供长远完整的战略规划。第二,整合文化资源,凝练传播内容。对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进行高度凝练和总结概括,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文化理念和主张,在“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的对外传播中,让世界知道“文化中的中国”。第三,丰富传播渠道,形成线上线下、同向同行的传播合力。中华文化传播不仅要整合内容,而且要整合不同传播渠道,在充分发挥各渠道优势的同时,要协同互动、同向同行,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模式。主动将隐性传播与显性传播、差异化传播与大众性传播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大格局,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创造中国范例,书写走向世界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