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图说

在敦煌研究院,她,为习近平总书记做“讲解员”

时间:2019-08-21   来源:人民网

  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敦煌莫高窟,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等情况。在敦煌研究院,总书记察看珍藏文物和学术成果展示,并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现场其中一位向总书记介绍情况的正是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

  樊锦诗,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同年9月到敦煌文物研究所,至今已工作40余年。半个世纪,情牵敦煌,被誉为“敦煌女儿”的她,主要致力敦煌石窟考古、石窟科学保护和管理,先后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敦煌研究院院长等职务,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兰州大学兼职教授、敦煌学专业博士生导师。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樊锦诗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人民网此前曾对樊锦诗做过专访,让我们一起走近“敦煌女儿”,了解她的敦煌人生。

  樊锦诗接受人民网专访

  “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对它越发热爱”

  1962年,还在读大学的樊锦诗前往敦煌实习,由此与敦煌结缘。毕业后樊锦诗被分配去敦煌,在第一次亲身前往敦煌后,石窟艺术的博大精深给樊锦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敦煌洞窟里面极美,但研究环境却极差。离开洞窟时,没有栈道、没有楼梯,只能胆战心惊地走靠在一根长木头的左右两侧分别插入短木条的“蜈蚣梯”。住的房子是泥块搭建的,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而且,敦煌交通不便,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极慢,收到的报纸日期都是一个礼拜甚至十天之前。

  樊锦诗说,做出坚守敦煌这个选择其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敦煌越久,越深入地接触它之后,就越发地感叹敦煌艺术真的博大无边、深不及底,仿佛有一种很强的磁力,牢牢地把人吸引住。对敦煌的了解越深,就会对它越发热爱。

  “改革开放带来了敦煌学研究的春天”

  在16世纪中叶,随着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嘉峪关封关,莫高窟因长期无人管理而被荒废遗弃,任人偷盗破坏,神圣的艺术殿堂几成废墟。直到1944年“国立敦煌研究所”成立之后,才重新得到保护和管理。

  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敦煌学研究的春天。改革开放初期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规模虽小,任务却重。在党和国家的关心之下,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加之1987年莫高窟申遗成功,敦煌文物的保护、敦煌文化的研究工作可以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来越兴旺发达。在改革开放期间,樊锦诗与团队积极展开对外交流,我国与日本合著的《中国石窟》更是名噪一时。

  1998年,樊锦诗成为了敦煌研究院的院长。樊锦诗说,我从副所长一直到院长,前后将近四十年,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这个机遇。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国家的好政策、没有前辈的栽培和帮助、没有职工的支持,我一个人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无能为力。

  1998年,樊锦诗(左四)与外国学者探讨壁画保护方案

  “能为敦煌莫高窟服务是我的幸运”

  敦煌莫高窟到如今已历经1600多年,在一批仁人志士和几代莫高窟人的坚守、探索、奋斗、前进,薪火相传之下,敦煌莫高窟有了崭新的面貌。

  而对于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樊锦诗强调要慎之又慎,就像给人看病一样,要了解病人的体质、发病的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此外,通过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将每个洞窟的档案建立起来,经过对比不同时期的档案检查洞窟的病害是不是在加重,保护工作到底有没有做好。

  工作辛苦是必然的。而樊锦诗说,过程虽然辛苦,但是探索让人感到乐趣无穷,而探索出了成果,更是让人高兴。所以,我愿意品尝这份“辛苦”,更愿意留在敦煌。回望我这一辈子,我觉得非常值得——敦煌莫高窟是那么了不起的文化遗产,能为它服务是我的幸运。如果再让我选择,我也会选择坚守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