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河南实践 中原新论

由“弱”到“大”再到“强”,中国农业阔步奋进70年

时间:2019-09-27   来源:央视网

  

  特约评论员李国祥

  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在不断探索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农业难题,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创造了世界奇迹,彻底扭转了长期缺衣少食的农业落后局面。农村改革的全面深化,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强大动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党的十八大以来,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农业大国正在走向农业强国,对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全局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

  70年农业发展,克服了土地等资源不足的矛盾,用不到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的2000多亿斤增加到2018年的13000多亿斤,跨越过11个千亿斤台阶。过去几亿人吃不饱,如今近十四亿人吃不完。中国的粮食等多种农产品生产持续稳居世界第一。

  70年农业发展,不仅主要农产品数量大幅增长,彻底告别了农产品短缺时代,而且农产品的种类也极大丰富,让老百姓的米袋子和菜篮子一年四季不再单调,显著地提高了老百姓的生活水平。从温饱不足的农业弱国到即将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持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不断升级,这些都反映出70年来中国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伟大成就不仅仅可以从农业提供日益充裕的农产品上反映,而且可以从农业的巨大变化和农民的切身感受中体现出来。

  新中国成立之初,农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劳作,“面朝黄土背朝天”曾是中国农民辛苦劳作的生动写照。如今机械作业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1952年全国拖拉机总共不足2000台,2018年全国拖拉机超过2200万台;1952年全国联合收获机仅284台,2018年联合收获机达到206万台。目前,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近70%,其中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80%。

  历史上,中国农民种田养殖要靠自己留种,农作物单产水平低,牲畜繁殖和生长速度极其缓慢,农民种田养殖全靠经验。新中国成立之初,粮食亩产大约只有100多公斤,农民有牛养都很“奢侈”,农业科技水平极其落后。如今农民再也不需要自己留种,作物种子和动物繁育实现了产业化,粮食亩产最高的已经超过1000公斤,优良品种已经基本普及,农业科技的作用日益增强。2018年中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8%,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工程技术等广泛应用于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变。

  新中国成立前,农业十年九灾,不是洪涝就是干旱,农民损失惨重。新中国成立后,长江、黄河和淮河等流域的农业生产也时常遭受水患。如今虽然不能说中国农业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局面,但长期的江河大坝重大工程建设和水库水渠及农田灌溉建设已经让水害变成了水利,2018年全国超过一半的耕地可以实现涝能排旱能浇,有效灌溉面积超过10亿亩,滴灌喷灌和水肥一体化正在替代过去的大水漫灌等粗放劳作方式。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关系,探索合作化、集体化。改革开放后推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如今深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农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确立土地“三权分置”,激活农村土地经营权,土地流转有序运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和管理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推进。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期内,为了保障国家建设需要,对粮食等农产品实行统派购制度,国家通过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为工业化积累了大量资金。随着国力的增强,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不失时机地确定了以工补农的方针,结束了2600多年的农民交“皇粮国税”的历史,建立了农业补贴制度,惠农强农富农政策成为新时代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展望未来,优先农业农村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总方针,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效,农业强国必将为中国建成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者李国祥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