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建设沿黄生态屏障 推动流域地区高质量发展

时间:2019-11-29   来源:求实

  中共山西省委书记 骆惠宁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我们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推动山西沿黄地区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从黄河流域省份及黄河流经市县的两个层次,统筹把握,一体推进,形成良性互动、整体推进的贯彻工作格局,为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山西应有的努力和贡献,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坚持加强“两山七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筑牢筑好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山西是黄河流域省份,黄河山西段总长965公里,流经4市19县,流域面积占全省的62.2%。近年来,我省启动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以及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黄河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开展汾河等七河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推动山西黄河流域的水生态整体好转,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全省每年新增营造林面积400万亩以上,黄河流经市县林草覆盖率接近60%,向黄河的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我们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沿黄四市6.9万户、20.1万人的搬迁安置,矿区生态得到保护和修复。经过不懈努力,山西沿黄地区正在从生态脆弱区变为京津冀的重要生态屏障。下一步,要瞄准减少水土流失,全力加大黄河流经市县水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经济林提质等营造林工程。继续深化采煤沉陷区治理,加快矿区生态保护和修复。系统研究、全面提升沿黄防洪水平,加强蓄水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抵御旱涝和地质灾害能力。同时,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依水资源供给能力,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坚持环保倒逼转型发展,逐步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铁腕治污、环保倒逼、综合治理、改革创新,鲜明提出“宁可牺牲点GDP,也要把环保指标提上去”。2018年7月,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安排部署。严格能耗、质量、安全等门槛和标准,加快推进焦化等行业改造升级,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深度治理,限期达标。加强散煤污染治理,加快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全省11个市建成区全部建成禁煤区。大力推进出租车、公交车电动化,太原成为全球第一个出租车全部电动化的城市。开展“小散乱污”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启动违法排污大整治“百日清零”专项行动,引导树立绿色消费观,让人民群众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习惯。全省生态环保总体态势、发展方式与动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和生态环保呈现同向好转态势。下一步,要加强水污染治理,继续推进省内“五水同治”,确保2019年年底前汾河入黄水质退出劣V类。坚持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加快沿黄矿山、化工类企业、重污染企业退出步伐,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山西省是中国严重缺水地区之一,万家寨引黄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山西水资源短缺的大型调水工程。图为2018年9月28日拍摄的正在排沙运用的万家寨水利枢纽,这是万家寨引黄工程的龙头。黄河万家寨水利枢纽有限公司供图

  坚持以“三大目标”为引领,巩固提升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强劲态势。山西沿黄地区集生态脆弱与粗放增长于一体,转型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们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确立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三大目标”,开启了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崭新历程。主动推动煤炭“减优绿”,去产能走在全国前列,先进产能占比由2016年的36%提高到目前的68%,2019年上半年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30%。坚定担起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国家使命,努力实现从“煤老大”到“能源革命排头兵”的历史性跨越。横下一条心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推动工业内部结构反转,近两年全省煤炭产业年均增长1.9%,制造业年均增长9%,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通用航空、光机电、现代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快速挺起。2018年全省煤炭产业占工业比重下降2.5个百分点。近期,省委省政府先后就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工业高质量发展等作出部署,各地各部门加快转型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2019年前三季度,全省经济保持稳中有进且向优的良好态势,GDP增长6.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发展效益稳步提升,实体经济活力有效激发,新旧动能加快转换,高质量转型发展迈出坚实步伐。当前,山西沿黄地区转型态势良好,一大批转型项目在这里布局,资源优势正在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山西“小杂粮王国”和有机旱作农业品牌正在形成。下一步,要坚持改革“补考”、“赶考”一起抓,坚持两眼向外、扩大开放,不断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良好势头。黄河流经市县要着眼全局和长远,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强化区域协作协同,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路子。

  坚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持续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山西根祖文化、德孝文化、佛教文化、晋商文化等闻名遐迩,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坚持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不断坚守初心、践行初心,努力扛起使命、不辱使命。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共有53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居各省份之首。坚持在继续做优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老三篇”的同时,提出加快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新三板”,构建起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2019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旅游者3.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0%以上。下一步,要坚持以文化人,弘扬革命传统与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努力建设文化旅游强省。加强对根祖文化的田野考证和系统研究,为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作出新贡献。

  坚持以深度举措攻坚深度贫困,确保沿黄老区人民如期实现全面小康。山西贫区皆老区,沿黄19个县中有12个贫困县,其中6个是深度贫困县。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采取一系列超常举措,攻坚深度贫困取得决定性进展,带动脱贫攻坚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全省58个贫困县中有41个摘帽,10个深度贫困县贫困发生率由18.4%下降到7.2%。坚持在“一个战场”上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联动实施退耕还林、荒山绿化、森林管护、经济林提质和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带动52.3万贫困人口增收,使建设绿水青山的过程成为群众脱贫增收的过程。下一步,要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块红色土地”的决心,继续打好制度、政策、资金、项目、党建的“组合拳”,确保年底贫困县全部摘帽。统筹做好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各项民生工作,确保沿黄地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内蒙古贡献

  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石泰峰

  在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中,内蒙古肩负着重大政治责任。我们一定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全国“一盘棋”思想,服务保障和深化落实这一重大国家战略,为保护母亲河、打造幸福河作出内蒙古贡献。

  提高政治站位,坚决担负起内蒙古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相继擘画实施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铺路筑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推动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谋千秋大计的恢弘视野、谋永续发展的非凡智慧、谋民族复兴的强烈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处于黄河“几”字湾的上半部分,地理位置独特,流域面积广阔,资源能源富集,城镇产业集中,生态地位、经济地位、战略地位重要。从地理分布看,黄河流经内蒙古843.5公里,流域覆盖7个盟市,国土面积5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的44%。从生态功能看,沿黄地区拥有5个国家地质矿山公园、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具有草原、湿地、河流、湖泊、沙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是黄河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从发展地位看,沿黄地区集中了全区50%的人口,生产了全区23%的粮食、34%的肉和60%的牛奶,创造了全区69%的经济总量和71%的财政收入,是内蒙古经济主轴带和发展核心区。长期以来,内蒙古在加强水利建设、改善生态环境、推动转型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但沿黄地区仍存在生态环境脆弱、防洪减淤形势严峻、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粗放、产业结构依能倚重且层次偏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突出困难和问题。一定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探索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高水平保护、在高水平保护中促进高质量发展。

  内蒙古杭锦旗在黄河凌汛期向沙漠引水,让水患变水利,沙地变湿地,库布其沙漠北缘显现出“水沙共存”美景(2018年8月1日无人机拍摄)。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摄

  坚持综合施策,切实保护好治理好沿黄地区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黄河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从系统工程和全局高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我们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在统筹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陆上水上、地表地下、水生态水资源、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上下功夫,为达到全流域保护治理最佳效果趟出路子、提供支撑。内蒙古水资源禀赋先天不足,时空分布不均,特别是沿黄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要坚持把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放在优先位置,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加快河套灌区等地区农田节水改造和沿黄城镇供水管网改造,坚决整治和防止地下水超采,深化水权转换等改革,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切实消除水龙头上的浪费,努力使黄河流域宝贵的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高效利用。内蒙古沿黄地区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集中,生态环境基础非常脆弱。要把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作为重中之重,注重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入手,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库布其治沙模式,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突出抓好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乌梁素海、岱海等重点湖泊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减少人为干扰和破坏,有效巩固绿进沙退态势,加紧弥合生态创伤,全面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母亲河永葆美丽颜值、靓丽风采。沿黄地区既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区,也是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要坚持把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作为重点任务,推进沿黄重点地区大气污染、水污染联防联控,加强工业、城镇生活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城市黑臭水体和农村牧区污水治理,加快露天矿山整治和绿色矿山建设进程,统筹气水土,统领点线面,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方位构建污染防治工作机制和制度体系,为保障天蓝地绿、水净河清创造更好条件。黄河是游荡型多泥沙河流,内蒙古段干流淘岸、崩岸险情时有发生,加强防洪减淤能力建设丝毫不能松懈。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大力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深入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切实抓好病险水库与淤地坝除险加固,积极推动有条件的滞洪区扩容改造和重点支流拦沙换水,有效减少水利工程泥沙淤积,努力防范水患威胁,确保沿黄地区岁岁安澜。

  加快绿色转型,着力推动沿黄地区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我们要围绕服务国家战略大局,立足内蒙古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实际,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动转方式、换动能、提质量,构建形成符合大保护战略定位、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体现内蒙古优势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一是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结合主体功能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促进形成优势互补的差异化协调发展格局。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坚持走集中集聚集约的路子,大力培育新产业新动能新增长极,提高资源要素配置利用效率,推动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内涵式发展。二是加快促进转型升级。把工作着力点放到产业结构调整、资源转化增值、创新驱动发展、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上,在改变产业“四多四少”状况、转变简单“挖煤卖煤、挖土卖土”模式上寻求突破。大力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做好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打造现代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产品精深加工度和产业链整体水平,增创资源型产业发展新优势。在河套灌区等粮食主产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优化调整区域布局和内部结构,提高农畜产品质量,增加优质产品供给,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贡献。积极培育非煤产业、非资源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支柱产业,形成多元多极、延伸升级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三是全面提高开放合作水平。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商贸物流、数字经济等产业,为高水平开放提供坚实支撑。加强同沿黄省区的互惠合作,加大引商引资引智力度,吸引更多优质资源、优势产业和先进要素向内蒙古集聚。引导和推动沿黄各盟市站位整个黄河流域发展大格局,找准发展定位,深化区域合作,实现错位发展、协调发展、有机融合,依靠整体合力共同落实国家战略、更好推动自身发展。

  肩负起保护黄河的重要责任

  中共青海省委书记 王建军

  黄河在青海流域面积达15.23万平方公里、干流长度占黄河总长的31%、多年平均出境水量占黄河总流量的49.4%,既是源头区,也是干流区,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决定性影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提出的“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牢牢把握“三个最大”的省情定位,坚决扛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青海的重大政治任务。要胸怀全局想问题,立足源头抓工作,进一步强化“源头意识”、担起“源头责任”、展现“源头作为”,为保护黄河生态、建设美丽中国作出青海新的更大贡献。

  深入推进重大生态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自然恢复和人工恢复相结合。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坚持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强化重点生态工程带动作用,有利于更好地解决生态环境保护中的突出问题,扭转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造成生态整体恶化的趋势。我们在国家大力支持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圆满完成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持续推进三江源二期、祁连山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治理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观,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黄河、长江等重点江河出省断面水质保持优良,湿地面积稳居全国第一位,藏羚羊数量由上世纪80年代的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雪豹、白唇鹿等濒危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显著增加。加大封山育林育草、退牧还草、天然林和湿地保护等工程实施力度,深入开展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造林绿化投资力度之大、规模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2017年以来每年营造林突破400万亩,2012年以来在黄河流域完成国土绿化1297万亩,显著改善了人居环境和生态承载力,大幅度提升大美青海的绿色颜值。强化矿产资源管控和生态修复,巩固提升木里矿区整治成果,落实资金20亿元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对23.59万亩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开展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组织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区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促进了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解决。

  随着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黄河源区的许多牧民当上了生态管护员,由传统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草原保护者,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绿色饭”,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联动融合发展之路。图为牧民正在进行生态巡护。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加强黄河源头生态管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把保护好三江源作为义不容辞又来不得半点闪失的重大责任,坚决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深入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挂牌运行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设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三个园区管委会,努力为改变“九龙治水”、实现“两个统一行使”闯出一条路子,为全国积累可复制可推广的保护管理经验。如今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容貌”已焕然一新,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持续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目前,在前期试点基础上,已经召开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正在全国率先开展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建立五级河湖长制工作体系,坚持“好水差水”一起抓,统筹实施黄河干流和省内其他河流水生态保护修复治理,2018年全省地表水国控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4.7%,黄河出省断面水质在Ⅱ类及以上,“天下黄河青海清”成为水质改善的生动写照。

  因地制宜推动绿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青海是中国五大牧区之一,被公认为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我们坚持以创建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为主抓手,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做大做强绿色有机特色产业,促进农牧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绿色循环发展为方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初步形成了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主导的循环型产业体系。以盐湖资源利用为例,过去单纯生产钾肥,现在搞综合利用,实施了“走出钾、抓住镁、发展锂、整合碱、优化氯”新发展布局,着力打造循环利用“镁锂钾园”,效益得到提高并还在加倍增长。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省建设,清洁能源外送长效机制基本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纳入国家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综合试点,今年的“绿电15日”连续供电再创世界纪录。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百项创新攻坚工程”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大力推进节能减排。

  持续改善民生福祉。对青海来讲,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牵动全局的工作。青海发展基础较弱,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面积占比都比较高。近年来,在工作中也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青海不论是生态环境保护,还是民族地区发展,都离不开保障和改善民生这项基础性工作。我们积极整合国家各方面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主动用好东西部扶贫支援平台,调动青海自身力量,统筹做好教育、收入分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建设等各项民生工作,黄河源头各民族人民享受到了更多发展红利,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但同时,黄河源头流域民生改善的任务仍然很重,我们今年计划完成的减贫任务中,有不少贫困人口就生活在黄河源头流域。无论任务多么艰巨,都要咬定目标、一鼓作气,确保年底实现绝对贫困“清零”,让黄河源头的各族人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过上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

  有效保护民族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呵护好黄河母亲河源头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不仅要在生态保护上下功夫,也要在文化引领上见真章,通过挖掘黄河蕴含的深厚文化价值,汇集起保护黄河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在黄河源头流域,千百年来居住着汉族、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地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北部的曲麻莱县,素有黄河源头第一县之称,当地的牧民群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敬畏自然,他们不急功近利、不竭泽而渔的生存之道,体现了藏文化中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青海的农耕文化、草原文化、昆仑文化、河湟文化、江源文化博大内涵,加快推进青海省国家级黄南州热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格萨尔文化(果洛)生态保护实验区、国家级藏族文化(玉树)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规划建设互助土族、循化撒拉族、海西德都蒙古、玉树康巴等一批省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大力弘扬“登高望远、自信开放、团结奉献、不懈奋斗”的新青海精神,激发保护黄河的历史担当、文化自信和家国情怀,讲好青海的“黄河故事”,凝聚保护黄河的“青海力量”,各族人民保护黄河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信念越来越坚定。

  精心呵护母亲河 建设美丽新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书记 陈润儿

  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确定为重大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考量、对子孙后代赓续发展的历史担当、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深思熟虑,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依黄河而生、因黄河而兴,保护黄河义不容辞、治理黄河责无旁贷。我们要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扛起时代使命、拿出实干行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精心呵护母亲河、建设美丽新宁夏,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的宁夏乐章。

  必须坚持安全至上。黄河宁、天下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几千年来始终在同水旱灾害作斗争,洪水风险依然是流域最大威胁。这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对现实问题的深度把握,点到了要害、抓住了关键。从历史情况看,几千年来,黄河给两岸人民既带来了文明滋养,也带来了深重灾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桀骜不驯、游荡不定,屡治屡决的局面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没有改观。从现实问题看,黄河水少沙多的问题依然突出,水沙关系不协调依然存在,水土流失的问题依然严重,大量泥沙输入黄河,宁蒙段淤积形成新悬河。同时,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四乱”问题依然存在,破坏河道岸线、影响生态环境、危及堤防安全。从潜在风险看,黄河洪水风险仍未从根本上解除,近年来沿黄雨量逐步增多,防洪防凌形势不容乐观,丝毫不能放松警惕。保护黄河、治理黄河首要的是保障黄河长久安澜、确保黄河绝对安全。宁夏作为黄河上游的重要一段,要把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作为首要任务、重要职责,聚焦根治水患、落实防治措施,既坚决保障黄河宁夏段的安全,又主动维护黄河下游流域安全。坚持固沙护土不入河,主动配合国家水沙调控体系和机制建设,坚持不懈做好水土保持工作,综合运用植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推进荒漠化全面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努力做到土不下山、泥不出沟、沙不入河,切实为下游“悬河”解压减负。坚持宽河固堤不决口,实施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抓好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完善防洪防凌工程体系,整治风险河段,加固河岸坝垛,提升河道行洪防洪能力,保持河势稳定、维护岸线安全。坚持清理“四乱”不手软,重典治乱、依法治乱,对影响河道安全的设施一律关停、建筑一律拆除、人类活动一律退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恢复黄河流态自然。

  宁夏坚持不懈推进黄河综合治理,建成416公里标准化堤防,集安全保障线、交通抢险线、生态景观线于一体,将防洪标准提高到20—50年一遇,确保了黄河安澜。图为黄河银川段标准化堤防。 宁夏水利厅供图

  必须坚持生态优先。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新时代治黄“生态优先”的原则和“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方略,这是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精准把握,对黄河保护治理路径的精准定位,为保护治理黄河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我们要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理念,以系统化的思维、综合性的措施、强有力的手段,上下游统筹、干支流共治、左右岸齐抓,生态保护、生态治理、生态建设三管齐下、协同发力,还黄河水净、使黄河健康。坚持重在保护,尊重规律、顺应自然,严格落实空间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筑牢环境质量底线,把住资源利用上线,守住守好贺兰山、六盘山等自然保护区,不搞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的开发,不建超出环境承载力的工程,不上突破资源承受强度的项目,少一些人为干预、多一些自然恢复,切实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生态环境可承受限度内。坚持要在治理,聚焦黄河宁夏段水质稳定达标,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城镇污水、农村排水“五水同治”,特别是对工业废水尽快实现所有工业企业管网全覆盖、污水全收集、集中全处理,对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测全天候、责任落实全方位、监督管理全流程;对城镇污水全面提标改造污水处理设施,加快补齐收集、处理、回用的短板,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对农业排水重点抓好面源污染,全面推开农药化肥减量施用,加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坚持贵在建设,围绕构建良好生态体系,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统筹推进森林、湿地、草原、流域、农田、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三北防护林工程,继续推进封山禁牧、退耕还林还草,大力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加强湖泊湿地全域化保护、整体性修复,让山更绿、林更茂、草更丰、水更美,努力建设西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必须坚持发展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发挥比较优势,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这一重要论述,科学回答了黄河保护与利用、发展与治理、当前与长远的重大问题,明确了发展基调,提出了治本之策,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黄河流域的生动实践。我们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源头治理,推进绿色发展,加快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以高质量发展的成色提升黄河水生态的“姿色”。坚持经济生态相协调、大力转方式,强力推进绿色发展、高效生产、循环利用,加快改变高消耗、高排放的生产模式,提高产出效益、减少污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由外延向内涵、由低端向高端加快转变。尤其是要坚决摒弃“先馍后汤、以馍供汤”的建城模式、用水机制,严守水资源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推动产业、城市与黄河和谐共生、相融共济。坚持加法减法一起做、加紧调结构,坚定不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突出特色、挖掘潜力、扬长补短,面向市场需求,去掉“剩”的、压减“低”的、拉长“短”的、做大小的、增加少的、扩大优的,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产能结构、产品结构,着力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破旧立新两手抓、加速动能转换,把发展的立足点放在创新驱动上、突破点放在改革开放上,大力推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用新技术、新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企业,去旧育新、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培育形成一批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产业、新动能,让老树发新芽、新枝结硕果,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宁夏发展全过程,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