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宣讲文稿

“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时间:2020-01-20   来源:大豫讲坛

  1.人类社会分配原则的演进

  人类社会消费资料怎样分配呢?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阶段是按劳分配。资本主义社会是按资本分配,封建社会是按特权分配,奴隶社会是按出身分配,最早的原始社会是平均分配的原则。我们从这里边能够看到,人类社会分配原则的历史呈现出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是公有制,一个是平均分配,一个是按需分配。在从原始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中间阶段,始终是私有制为主导的阶级社会,没有能够实现平均分配,更不可能按需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次分配原则的变更,都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同时,也导致社会形态随之发生变化。

  2.“平均分配”原则

  原始社会因为生产资料特别贫乏,只能在部落之内实行平均分配原则,而在部落之外呢?只能是弱肉强食的暴力原则,也就是没有原则啦。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到,在自然状态下一个人奴役另外一个人将是一种沉重的生活负担。这时候没有出现剥削,没有出现压迫。卢梭举例子说,如果我们都是在森林中孤独游走的野人,有一个野人比我长得更加强壮,他身高1米8,我身高1米6,他就想奴役我,让我成为他的奴隶,帮他劳动,为他服务。我在树上搭了个窝,他就把我赶走,把我的窝给占有了。卢梭说我可以到另外的树上再搭一个窝,如果他想奴役我,这不但不能给他带来生活的方便,反而会为他招致许多的麻烦,因为他必须时时刻刻盯着我,怕自己睡觉的时候我会拿块儿石头把他砸死。他让我帮他去摘苹果,我只要走进森林中20步,他这辈子就再也见不到我了。

  3.奴隶社会的分配原则

  那么,原始社会是怎么过渡到奴隶社会的呢?其中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从词源学的角度窥见一些端倪。赵纪彬先生在《论语新探》一书中经过长篇考证后指出,在先秦文献中,“人”主要是指官僚士大夫,也就是贵族阶级,而“民”则是指广大劳动者,或者奴隶。比如《论语》中说,“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而郭沫若则指出,“民”字在甲骨文中是指被刺瞎眼睛的奴隶。以至于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中还说,“民者,冥也。”也就是冥冥无所见的意思。要奴役活蹦乱跳的健全人,自然不容易,但是,如果刺瞎了他的眼睛,自然就方便多了。可见,从奴隶社会向着原始社会的过渡曾经是多么的残酷。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这本书里边提到,有些“庸人”一提到“家庭”,就认为那是一个温暖的港湾。但在拉丁语中,“家”是“奴隶”的意思。familia的是“奴隶”的复数形式,包括妻子、儿女都是这个家庭里边的男人——这个主人——的奴隶。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知道成吉思汗的游牧骑兵能征善战,但是成吉思汗征服了那么多地方,他主要是抢劫人口,而不是掠夺土地。因为在那个时候,土地能够为大家给人们带来的收益非常微薄。而人口本身直接可以成为劳动力。就像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到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劳动工具,而战争则源于狩猎。“家”这个字是指“养猪的地方”,说明畜牧取代了游猎,也说明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甚至可以说,人类开始定居并进行农耕和畜牧的时候,奴隶制必然会走向解体。

  4.按特权分配

  接下来是封建社会,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他们的消费资料是按特权分配的。古代的官爵有“千户候”、“万户侯”的称呼,他们的俸禄怎么计算的?就采邑所在地方的一千户或一万户人家,劳动者生产的社会财富,都要分配一份给这些拥有爵位的人。王公贵族不劳而获,拥有了功名爵位,就拥有了特权。

  黑格尔在《历史哲学》里边提到人类的历史,其实也就是自由和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自由”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第二个阶段是一部分是自由的;第三个阶段是现代法治社会,所有人都是自由的。黑格尔把东方民族看作文明发展的起点,他专门提到了中国,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只有一个人是自由的。

  这个人就是皇帝,其他的人都是皇帝的奴才,他们的生死荣辱都由皇帝一手把控。我们知道黑格尔著名的“主奴辩证法”。打一个比方,如果你想让驴子为你服务,你首先就需要为驴子服务,帮驴子刷毛,还要照料驴子的衣食住行。被同一根绳子牵着,一头是人,一头是驴;人瞪了驴一眼,驴也瞪了人一眼,谁才是奴隶呢?实在难说!同样,封建社会的皇帝,他想统治全天下人,首先就要笼络身边的这些大臣,给这些人封官许愿,为他们提供各种的服务,不然的话这个皇帝宝座是坐不稳的。所以,皇帝就成了奴才的奴才,说到底,在封建时代,没有一个人是真正自由的。

  邓晓芒在《中西文化心理比较讲演录》一书中提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他说直到现在的中国:“在所有的地方,餐馆里面也好,商店里面也好,品牌卖得最火的,都是带有帝王气的那些品牌,什么皇家的、御制的、帝王的、贡品啊什么的。那些东西是最迎合每个中国人的荣华心理,潜意识的。中国只知道一个人是自由的,这个是不行的,它不适用于现代社会。”由此可见,文化的惯性是多么强大,一次革命或改革的“急刹车”,并不能让文化完全改变方向。

  5.按资本分配

  过了封建社会之后是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是按资本分配。资本被马克思称为“物化劳动”(materializedlabor),或者叫“死劳动”(deadlabor)。货币本身不会自行增殖,需要有工人将自身的劳动注入到生产资料之中,即注入到这些“死劳动”之中,才能让资本得到增殖。因此,这个资本又被马克思视为“吸血鬼”,它必须吸取新鲜的血液才能存活下去。

  资本主义社会,虽然在马克思看来是非常邪恶的,但是马克思也评价说,资本主义社会与封建社会相比是一种巨大的进步。资本主义社会的平等是“金钱决定一切”的原则。“这样的原则似乎十分‘庸俗’,可是,还有什么比‘金钱决定一切’更公平呢?如美国新保守主义社会学家彼得•伯杰(PeterBerger)所发现的,对于专制时代的统治精英来说,决定一切的是权力。对于贵族来说,决定一切的是出身和门第。在市场经济下,由于金钱所带来的平等,任何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都竟然可以用金钱换取过去只属于有权者和贵族的社会地位。”

  6.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它的局限性。一方面就是默认劳动者因天赋和工作能力所导致的不平等,既然施行按劳分配,那么能力大的人就能获得相对多的社会财富。另外一方面,按劳分配这种原则把人当作了一个纯粹的劳动者,而没有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状态,即把人看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物质生产者。

  在生产活动中,身体仅仅是生产物质财富的工具和手段,人是在用物质的力量改变物质世界,以便获得生活资料,或者让自然界更适合人类生存。这些活动都是正经事,作为纯粹的物质生产者,人们没有太多时间干不正经的事,比如,体育运动和娱乐活动,简言之,即“游戏”。在希腊人的运动会中,“角力、赛跑和竞争不是什么正经事情;既没有防卫的义务,也没有征战的必要。正经的事物乃是为某种需要而进行的劳动。”黑格尔说,在正经事中,人要和自然斗争,但在游戏中,“自然”被加工制造为“精神”,人的身体自身成了“精神”的器官。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道:“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人在游戏的时候,摆脱了功利性,使得作为精神的人和作为物质的人完美结合为一。

  7.按需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是按需分配。“需”是指生存的需求,还是指发展的需求呢?生存的需求是needforsurvival,而发展的需求是needfordevelopment。生存的需求是一种特别简单的需求。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最低的需求就是生存的需求。在生存的需求之上,是安全的需求,在安全的需求之上,是社交的需求,再往上是获取他人尊重的需求,最后是我自我实现的需求。

  其实前两条生存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在一个地方就能实现,这个地方就是监狱。监狱里边能够保证你的生存,也能够保证你很安全。监狱之所以是监狱,不在于它提供了生存和安全的保障,而在于它剥夺了你在更高层面上发展自我这种权利。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是要实现“监狱”一般的生活,所以,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的“需”就是“发展的需求”,而不能仅限于“生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