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第一次看见黄河

时间:2020-03-27   来源:洛阳晚报

  

  1994年,孟津县黄河渡口(高均海 摄)

  01

  黄河,认识这条河,不是在书本里,也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口口相传的民谚里——“不到黄河心不死”。童年时,每每听到这句话,就感觉黄河离我们很远很远,遥不可及,若能亲眼见到黄河,那该是多么荣幸呀。

  记忆中第一次走近黄河边,我还是小学生。慢吞吞的火车把我们从关林带到巩县(现巩义市)康百万庄园,在参观了高门豪宅之后,老师说:都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走,看黄河去!于是,大家不知疲倦地步行至黄河滩。

  秋季的黄河水集中在河中心,水势不算大,可我们这些没出过远门的孩童,哪里见过这么大的河呀!之前在康百万庄园,讲解员说:康百万家的钱财,除了源于他家地多粮多,也有凭水运货物“剥削”来的,意思是他沾了黄河的光。

  我们站的位置,河心与河岸之间开阔平坦,脚下泥沙经黄河水浸润过,印出一个个小脚印。一群学童置身于广袤的黄河滩涂上,遥望黄河上游下游,水天相连,不见首尾,给后来吟诵“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留下想象空间。

  02

  十几年后,我再见到黄河时已经长大成人。因大姐一家定居在黄河北岸的吉利区,我有更多机会走近黄河。每次乘车行至黄河桥,河面上或旭日东升,或落日余晖,朝阳、晚霞映得河面波光粼粼,黄河变成了黄金河,令人无限遐思。那一刻,我总希望车速慢一些,想多看一眼奔流的黄河水,静思“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另一层含义。

  去年秋天,大姐夫带我徒步到吉利区附近的黄河滩游玩,途经河岸土崖,瞧见几个被遗弃的窑洞院落,残窑尚留有炊烟熏痕。大姐夫说:这些窑洞与窑院残迹,是康窑老村落的象征。康窑、东寨村村民祖居黄河上游沿岸,为躲避饥荒战乱背井离乡,在这里挖窑筑院栖息,开垦荒滩种田。康窑人怀揣梦想,期望黄河安澜,造福百姓,几代人与黄河相依为命。

  改革开放以来,康窑村依托千亩黄河滩涂与洛阳炼油厂的区位优势,开办企业,发展服务业和特色农业,在黄河滩蓄水养鱼,村民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越过越好。康窑、东寨村的人已废弃沿河老旧窑院,搬进了新居,有的村民还住进了高楼。还有村民在依山傍水的河岸上建了新窑院以留住乡愁,开办农家乐服务游客。黄河两岸不知有多少这样的村庄,滔滔黄河见证了这些村庄的奋斗历程和沧桑巨变。

  “不到黄河心不死”,黄河儿女正是有这种奋斗精神,才拼搏出今天的小康生活。

  

  新安县石井镇黄河神仙湾沟域经济示范区 (刘冰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