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专题聚焦

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

时间:2020-05-26   来源:吉林日报

  作者:通化师范学院 夏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人民是我们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因此,要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文化,其本质是人民的文化。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因此,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对于文化文艺工作者来说,要在人民的历史创造中进行文化艺术的创造,在人民的进步中造就文化艺术的进步。实践证明,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化工作导向,文化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是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和前提,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引导则是坚持正确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坚持和完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制度。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基础和光明前景,坚定文化自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全过程,强化文化产品的思想内涵,增进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推动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二是坚持和完善正确导向的舆论引导工作机制。牢牢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将正确导向贯穿文化工作各方面各环节,提高文化传播的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三是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要引导各类文化创作主体自觉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努力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双丰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在服务群众中实现文化理想和价值。

  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动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扩大覆盖面、增强实效性,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根本要求。一是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文化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一首短短的《游子吟》之所以流传千年,就在于它生动讴歌了伟大的母爱。苏东坡称赞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讲的是从司马迁之后到韩愈,算起来文章衰弱了八代。韩愈的文章起来了,凭什么呢?就是“道”,就是文以载道。我们要通过文化产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因此,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优质高效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统筹衔接,优化资源配置,凝聚各方力量,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推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二是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体系。目前,文化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化文艺创作生产的格局、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文化产品传播方式和群众接受欣赏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我们有一套相对成熟的体制机制和管理措施,而对新的文化形态,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要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形成不断出精品、出人才的生动局面。要发挥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作用,健全民意表达和监督机制,引导群众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项目规划、建设、管理和监督。同时,要健全以效能为导向的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考核指标,将其作为考核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科学发展考核体系,努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满意度。三是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公共文化的覆盖率和服务效能,着力解决城乡公共文化建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人员数量和服务水平亟待提升、地方配套法律不够健全等问题。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贴等政策措施,支持包括文化企业在内的社会各类文化机构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