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20年

第七讲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时间:2020-07-13   来源:2020大众热点话题

  历史的发展总有值得仰视与定格的精彩瞬间。2019年9月1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南同沿黄九省区一样,中原崛起迎来空前机遇。文化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黄河文化是华夏文化的重要内核。要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努力为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提供深厚支持,凝聚强大精神力量。

  一、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

  黄河,华夏儿女的母亲河。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伴河而居、逐河生产,根扎于斯、魂绕于斯。黄河、黄土、黄种人,早已是水乳交融、血脉共生,而由此孕育的黄河文化、中华文明,更因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人类文化百花园中独树一帜、绽放光芒。

  1.“百水之首”孕育文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1300年前,盛唐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其灵动传神的笔触,为人们描绘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展示出它在中华民族儿女心中的崇高与神圣。黄河自古被誉为“百水之首”“四渎之宗”,在我国所有河流中拥有独特而重要的位置,再加上流经地区拥有疏松肥沃的土壤和温暖适宜的气候等条件,黄河流域自然成为中华民族早期先民们最主要的生活栖息地。

  几千年来,民族之根深扎于此。大约4000多年前,中华始祖黄帝和炎帝部落就生活在黄河流域。经过长期的碰撞、交流、融合,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国家——夏朝。此后,直到北宋迁都临安,在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朝历代的都城一直在西安、洛阳、郑州、开封、安阳这一黄河流域的横轴上东西迁移。作为中华民族的源头活水,黄河文化厚植了华夏儿女的根脉,左右了中华文明的走势,是中华文化的核心和主干,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2.千年徜徉奔腾不息

  放眼全球,人类文明总是与河流相伴而生,特别是在人类早期,文明每前进一步,总离不开河流的哺育,河流成为人类文明的摇篮和发祥地。不同的河流,孕育出迥异的文化。黄河文化作为华夏文明的主体,也自有其独特优势和鲜明特征。

  黄河文化的鲜明特征,对外而言,突出体现在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延续性。在世界四大“大河文明”中,只有黄河文化不曾断流。由于种种原因,发端于恒河流域的印度文明、尼罗河流域的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事实足以证明,黄河文化具有兼容并包的强大生命力,以及与时俱进的超凡适应性。

  对内而言,黄河文化的特征,首先体现在其正统性。中华民族发源于斯,华夏文明诞生于此,历史上,最早的政治文明、宗法观念、礼乐制度、儒家思想等,在这里次第形成、交相辉映,辉映出中华文明古国的大国风范,鼎盛时周边各国曾四面归宗、八方来朝。其次体现在其包容性。黄河文化以其宽广的胸怀、雄伟的气魄,融汇外来,吞吐万物,形成了一个富于包容的开放系统。这份包容不仅使它成功吸纳了周边文化以滋润自身,而且又通过丝绸之路等途径,影响辐射了更广的区域,为后来形成大一统的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再次体现在其创新性。黄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始终如黄河般一往无前、历久弥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创新动能和发展活力,这种胸怀开阔、革故鼎新的特质,使其能永葆前进的力量、永立发展的潮头。


  3.丰富厚重魅力无穷

  人类文化的百花园总是姹紫嫣红、精彩纷呈,黄河文化犹如盛产于这一流域的牡丹,既雍容华贵、格调高雅,又多彩多姿、魅力无穷。从地图上看,黄河如一条昂首巨龙,冲出青藏高原,穿过高山峡谷,流经九省区,一路蜿蜒曲折,从西到东情况极为复杂,自然气候差别巨大,风土人情各不相同,从而孕育出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灿烂文化。所谓黄河文化,是指生产、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的全部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因其丰厚包容、革故鼎新而有超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在生产、生活方面,象征着古代先进物质文明的农业生产技术、天文历法、数理算术、传统医药、灌溉工程、四大发明等均产生于此,并向全国、全球扩散,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制度文化方面,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社会制度、宗法制度及治理理念、历史习俗等延续至今,对现代文明的影响依然可见;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历史上的炎黄始祖传说、诸子百家思想、旷世史学、文学巨作、宗教信仰、伦理观念等均诞生于此并影响至今,成为中华文明的精髓,散发出无穷魅力……这些多姿多彩的文化,不仅守护滋润着华夏儿女的精神世界,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伟大复兴的深厚支撑

  当前,中华民族正进入追梦圆梦的关键历史时期,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首先要凝聚强大精神力量。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

  1.民族品格的坚实根基

  中华儿女的民族品格与九曲黄河相伴而生。黄河熔铸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与精神,中华民族的形成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一部人与自然、人与黄河的关系史。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对黄河的认识、治理、利用过程中,获得生存智慧,汲取创造灵感,塑造精神世界,同时也赋予黄河文化以生命,使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鲜明底色。黄河呈现给世人的,既有奋勇向前、奔流入海的豪迈气概,又有愈挫愈勇、百折不回的满腔执着。一部数千年黄河变迁史,将奋勇向前、百折不回的黄河性格塑造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精神品格。

  中华民族史,也是一部治黄史,“多淤、多决、多徙”的黄河,曾是困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大难题。长期以来,中华民族为了黄河安澜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谱写出一首首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壮丽史诗,凝结成华夏儿女祖祖辈辈勇往直前的历史记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顽强拼搏、砥砺前行。


  2.文化自信的深厚底蕴

  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我们民族自信的坚实根基,传承发展黄河文化是一项寻根固本、铸魂聚气的基础工程,打好了这个基础,就筑牢了我们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和底气。这份自信,来自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延续几千年,影响世界,它包容并蓄,绚丽多彩,积淀了以自强不息、民族融合、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中华文化,与新时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基因得以世代传承,永葆其青春活力和时代魅力,是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份自信,更来自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古老的黄河文化,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不断得以增强,在现代工业文明的激荡中,在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守正创新,赋予新的使命,注入新的内涵,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

  3.时代发展的活力源泉

  在抗战烽火正起的1939年春,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迅即传遍神州大地,成为推动团结抗战、鼓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强大精神号角。在战争年代,它发出的民族救亡之声,抵得上千军万马,在和平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是一支民族复兴的号角,鼓舞起亿万人民奋斗不止的勇气。一部《黄河大合唱》,之所以能传唱至今,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最根本的就在于其通过诠释黄河精神激起了中华儿女内心深处强烈的民族认同感。黄河,作为中华民族母亲河的精神力量深深蕴含其中。在这些黄河文化中积淀的精神动力,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弘扬,激励着每一位中华儿女。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用这些鲜明的黄河文化精神标识,为时代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黄河文化中蕴含的“同根同源”民族心理和“大一统”国家观念,是增强民族认同感、巩固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源泉。“万姓同根,万宗同源”,黄河流域是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守望的根脉之地,河南新郑农历三月三的拜祖大典,陕西黄陵清明节的黄帝陵公祭,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数以万计的华夏儿女前往拜祭。这种巨大的心理认同,为民族团结、共谋发展打下了坚实根基。

  三、培植好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根深才能叶茂,魂聚方显精神。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必须保持足够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加快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把黄河建成传承历史的文脉河。

  1.加大保护力度守好宝贵遗产

  认识再提升。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不只是事关流域九省区,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与华夏文明是一个同心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与旗帜,完全具备面向全国、影响世界的文化优势,必须以这样的视野与格局,进行相关的谋划与研究,这是我们应有的自信与荣光,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

  投入再加强。首先是财力投入。文化保护领域的投入,往往很难立竿见影,所以切不可有政绩思想、功利思想,否则就会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其次是精力投入。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舍得投入时间、精力,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再次是政策投入。要敢于担当、大胆创新,鼓励开拓进取,建立容错机制,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个领域同时发力,努力形成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合力。

  措施更有力。要以文化融合发展为重点,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要保护好沿黄地区的始祖文化、河洛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古都文化、功夫文化等宝贵财富,守好中华儿女心灵的老家、精神的故园。要推动黄河文化与科技、旅游、资本的高度融合,努力抢占黄河文化产业发展制高点,通过生产更多以黄河文化为内容的文化产品,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促成黄河文化的活态传承、可持续发展。

  2.深挖文化内核传承历史文脉

  教化有根,斯文有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神境界、内涵实质,与时俱进讲好“黄河故事”,让黄河文化真正活起来。

  要聚焦传承历史文脉,加强黄河文化研究,充分提炼黄河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精神内核,推出一批具有中原风格、中国气派、世界影响的文化活动和文艺精品。围绕黄河文化致力打造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遗址公园、博物馆等,形成丰富多彩的文化方阵,以系统文化产品供给讲好“黄河故事”。加快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围绕“中华源·黄河魂”这一主题,实施黄河文化旅游精品工程,打造中华文明溯源之旅、大河风光体验之旅、治黄水利水工研学之旅。

  充分发挥各类传播媒体作用,综合利用好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各种平台,大力营造全社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浓厚氛围。通过建立黄河文化学堂、举办黄河文化讲座等多种方式,将黄河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国民精神品格的培育之中,薪火相传讲好黄河故事。以重大赛事、节庆活动为契机,借助互动体验、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黄河故事”的体验力、感染力、影响力。


  3.加强各方协作奏好“大合唱”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长久工程,也是系统工程,必须树立“大保护、大治理”的理念。沿黄九省要加大区域合作力度,同抓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沿岸地区文化、旅游大融合、大发展为契机,以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助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切实将黄河打造成奔流不息的“文脉河”。

  加强黄河流域以及相关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摸底和普查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黄河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建立“黄河流域共同体”保护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对保护黄河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做到统筹规划、统一保护和协调行动。围绕文明起源、黄河治理、地质现象等重要遗产,进行捆绑整合,申报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提升黄河文化的品牌效应和整体影响力。

  黄河奔流不息,生命奋斗不止,牢记总书记嘱托,扛稳新时代责任,一亿中原儿女有信心、有能力,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顺应发展大势、抢抓历史机遇,保护传承弘扬好黄河文化,在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中谱写更加出彩的河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