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20年

第九讲 在希望的田野上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时间:2020-07-27   来源:2020大众热点话题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农业、农村、农民,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之所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这深深地体现出了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和“三农”情结。“三农”如同一面镜子、一把标尺,映照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检验着共产党人的立场,提醒着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

  一、擘画新时代“三农”新画卷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决定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1.消除发展短板的关键举措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三农”工作,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一系列重点工作,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增长。但制约我国“三农”可持续发展的短板仍比较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农村表现得尤为突出。

  当前,深山区的交通、网络、金融服务还没有覆盖“最后一公里”;人才紧缺,带头示范作用不强;科技兴农实施困难,农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现代设施装备应用较少,科技支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饮水、电力、通信、道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质量差、标准低,重建设轻管护;居住环境有待提高,环境污染相对比较严重;产业单一化、缺少特色;等等。这些都是乡村振兴的“卡脖子”问题。只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总方针,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资金投入、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干部配备等方面采取有力举措,加快补齐农业农村发展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2.推动城乡融合的有效途径

  在现代化进程中,城的比重上升,乡的比重下降,是客观规律。截至2018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8%,按照目前发展趋势,2020年、2030年城镇化率进一步分别提高到60%、65%,2050年可能超过70%。那时我国以城镇为主的人口分布格局已经基本形成,城镇化发展迈入中后期转型提升阶段。观察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历程,各国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普遍遇到了乡村衰退问题,一般要到城镇化率达到70%以后,城乡矛盾才能逐步得到解决。

  但在我国拥有14亿人口的国情下,不管工业化、城镇化进展到哪一步,农业都要发展,乡村都不会消亡,城乡将长期共生并存,这也是客观规律。即使我国城镇化率达到70%,农村仍将有4亿多人口。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把农村4亿多人落下,到头来“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这不符合我们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在我国人口加速向城镇聚集的大趋势下,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同时,避免出现乡村衰退问题,真正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把乡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共生共荣、各美其美的美好家园,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要求。

  3.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从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看,最突出的短板在“三农”,必须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让广大农民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从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来看,大头、重头在“三农”,必须向农村全面发展进步聚焦发力,推动农业农村农民与国家同步基本实现现代化。从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来看,基础在“三农”,必须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成为现代化强国的鲜明标志和底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局出发,加快补齐“三农”短板,夯实“三农”基础,确保“三农”跟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步伐。

  二、破除乡村发展瓶颈时不我待

  从我国农村和城市发展的固有轨迹来看,农村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处在边缘地带,停滞不前。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现代化的推进,不少乡村,尤其是边远偏僻的乡村逐渐没落、慢慢消亡。农村的发展出现了若干制约瓶颈,其中尤以“新三化”问题,即“农村空心化、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最为突出,这正应成为我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着力点。

  1.农村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是城镇化过程中,因农村人口与空间分布变迁而衍生出的乡村聚落“空废化”和住宅“空心化”等一系列现象的统称。农村空心化本质上是城乡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人口非农业化引起“人走屋空”以及宅基地普遍“建新不拆旧”,新建住宅逐渐向外围扩展,导致村庄用地规模扩大、闲置废弃加剧的一种“外扩内空”的不良演化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农村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农村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被新生的一代所认可,人们渴望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生活。

  当前,农村空心化现状让人揪心。农村失去了以往鸡犬相闻的生机,劳动人口大量流失,留在农村的大多是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而年轻的农村一代为了摆脱世代为农的命运,选择外出打工,试图突出围城。以前农民打工是为了攒钱回家,而现在则是为了进城安家,过上更好的生活,走出了农村的人再不愿回去,唯一放不下的只有对亲人的挂念和故乡的回忆!


  2.农业边缘化

  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通常将二、三产业占GDP比重的提升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成就,同时也以农业占GDP比例的降低作为一项衡量经济现代化的发展指标。因此,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一、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持续调整是一种正常现象。然而,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农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正越来越处于弱势地位。中国农业事实上已处于严重的“亚健康”状态,在国际贸易日益紧密的大环境中,任何一个小小的风吹草动,中国农业就会出现诸如“卖粮难”“耕地弃耕抛荒”等病态现象。一方面,为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中国农村很多地方正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土地流转,然而由于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存在“高成本”问题,反过来又使农业规模经营的“红利”大受影响;另一方面,我国各主要农产品生产成本高,难以和境外进口的大宗农产品竞价销售,不得不依靠政策性“收储”以保障农民种粮生产积极性,从而出现了“进口进市场,国产进库存”的被动局面。

  3.农民老龄化

  现在中国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这一问题在农村更加严重。由于现在农村很多的年轻人都选择进城打工,或者直接定居在城市,而老人们思想比较保守,想要“落叶归根”,或者因为年纪大了经不起奔波,无法适应城市快节奏的生活而留守农村,这一切就造成了目前在广大农村地区,留守老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肩负着中国农业大国的重任。此外,伴随着农民老龄化引发的农村养老问题也很值得关注,目前,农村地区平均每3个成年人需要赡养1位老人,家庭养老负担沉重正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伴随着农民老龄化引发的“明天谁来种地”和“农村谁来养老”两大社会问题特别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中原乡村振兴正当时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河南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难题,提供了绝佳的契机。当前,河南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着力把产业发展好、把乡村建设好、把县域治理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奏响了乡村振兴的华美乐章。

  1.推动农业强支撑经济发展

  河南地处中国中部,沃野千里,是产粮大省、畜牧大省、农产品加工业大省。至2019年,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1300亿斤,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的小麦,不仅解决了河南1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还外调原粮及其加工制品600亿斤;年产肉类670万吨、禽蛋413万吨、奶类209万吨,常年外调活猪及产品2800万头,为保障全国猪肉供应作出了河南贡献。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河南代表团审议和9月视察河南时再次强调,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粮食安全和现代高效农业相统一。河南人民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自觉扛牢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深入实施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战略,进一步巩固农产品加工优势,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以“三链同构”增强竞争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不断筑牢大粮仓、丰富大厨房、做优大餐桌,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让农业真正“强”起来。


  2.实现农村美打造诗意家园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快,我国农村发展中的问题逐一显现——自然环境受到破坏,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状况依然严重,等等。“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了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其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可谓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让乡村“美”起来,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载体,围绕村庄自然禀赋、人文内涵、产业特色,科学修订或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向农村延伸,为美丽乡村建设补齐短板。同时,通过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梯次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持续开展厕所革命、加快开展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进一步打造绿色生态村庄,完善公共照明设施,整合农村公共资源,建设文化健身广场、综合服务中心。

  3.加快农民富共享美好生活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党的十八大以来,每到一处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要走村入户,串门拉家常,问寒问暖。如何使农民脱贫致富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记挂心头的大事。2019年9月17日上午,正在河南视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光山县司马光油茶园,察看当地产业脱贫工作成效。总书记冒着小雨走进万亩油茶园,同正在劳作的村民们亲切交流,细致询问工资多少、生活怎样。这样的场景镌刻着大国领袖的为民情怀。

  生活富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河南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在扛牢粮食安全责任的同时,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要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规模,让农民群众更多地分享产业增值的收益;要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引领作用,通过利润返还、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手段,建立农民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对接市场需求、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经营性收入;要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牵引,加快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步伐,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使农民合理分享集体资产收益带来的红利;要加大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就地创业就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风正好加力,惠农正当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是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久久为功、赓续发力,农业一定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一定会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一定会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