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20年

第十讲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

时间:2020-08-01   来源:2020大众热点话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中最核心的就是民生福祉要持续改善,促进发展成果共享。民生工作离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进民生福祉,集中精力做好顺民意、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民生连着党心

  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民心连着党心,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


  1.全心全意为人民

  党和人民血肉相连、不可分离。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服务人民,党和人民始终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是要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以造福人民为最大政绩。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动改革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愈是深化,愈要重视增进人民福祉;发展愈是向前,愈要体现到民生改善上。我们的发展成果再多、再好、再漂亮,最终也要体现在社会民生上。“撸起袖子加油干”,最终还是要让普通群众的日子过得更红火。如果发展不能满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让群众得到实际利益,这样的发展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2.一枝一叶总关情

  群众无小事,民生大如天。民生就在老百姓身边,直接关系着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谋幸福。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最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民生工作做得好不好,要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针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人民群众的小事当作自己的大事,统筹做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工作,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3.一件接着一件办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工作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来不得半点虚假,既要积极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承诺了的就要兑现。这为我们做好民生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民生工作千头万绪、千差万别,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工作思路,抓住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把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要发扬钉钉子精神抓民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承诺了的就一定要兑现,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民生温暖民心

  这些年来,随着我国“家底”越来越厚实,改善民生的力度也越来越大,不断推出一个个惠民政策,不断实施一个个民生工程,不断解决一个个突出难题,中国人民的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好。

  1.“钱袋子”鼓了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最大的民生,关系老百姓的饭碗,是天大的事。党和政府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全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2018年就业人数达到7.8亿人。充分而又高质量的就业,带来了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9853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19.2倍;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降低35.5个百分点。老百姓的“钱袋子”鼓了,过好日子的腰杆硬了。2018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41辆,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拥有量达22.3辆。

  经过长期的努力,我国基本上解决了14亿人口大国城乡居民的住房问题。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949年的8.3平方米提高到2018年的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47.3平方米,建筑质量大幅提高,居住环境极大改善。同时,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改安置住房8000多万套,帮助2亿多群众解决了住房困难问题。

 2.烦心事少了


  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实现教育公平方面加大了力度。向农村倾斜,目前在城乡学校建设、教师编制、平均公共经费基准定额、基本装备配备标准这四个方面实现了城乡统一,全国99.8%的城乡学校办学条件达到了底线要求。向困难群体倾斜,建立起从学前到研究生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10多年来全国累计资助学生近10亿人次,资助金额1.45万亿元。向贫困地区倾斜,实施了面向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累计招生47.8万多人。河南教育事业不断发展,2018年全省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为94.62%,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1.23%,全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45.60%,全省人民教育幸福指数持续提升。

  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真正实现病有所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为人民健康撑起牢固保障网,疾病防控和医疗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居民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2018年的77岁,婴儿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00‰下降到2018年的6.1‰,孕产妇死亡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500/10万下降到2018年的18.3/10万,主要健康指标优于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用比较少的投入解决了全世界1/6人口的看病就医问题。


  3.“穷帽子”摘了

  实现全面脱贫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本就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实施精准扶贫,从2013年到2018年,这6年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减少到1660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其中有10个省份下降到1.0%以下。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2020年全面脱贫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有外媒评论:“中国是世界脱贫的模范,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提供了宝贵经验。”

  保基本,兜底线。在社会保障方面,我国基本建立起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基本养老保险已覆盖超过9.5亿人。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救济从临时性措施发展到制度化保障,建立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每年保障6000万名左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养老服务从面向困难老年人逐步拓展到全体老年人,形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结合的中国特色养老服务体系。此外,城乡统筹的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已经全面建立。


     三、民生凝聚人心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强调:“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奋进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重中之重,以更大决心、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以推进,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1.与人民想在一起

  “人民”二字,重于千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立场问题,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不懈追求,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顺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初心和本色。这一思想好比指南针,指明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旨归。


  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广大党员、干部必须守初心、担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增强服务奉献意识,当好人民勤务员。在工作中,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方法,积极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意愿,切实掌握群众所思所急所盼,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就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发展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惠,汇聚起推动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2.与人民干在一起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视察时指出:“党的政策再好,也靠大家去落实。”因此,必须抓实、再抓实。如果不抓实,再好的蓝图只能是一纸空文,再近的目标只能是镜花水月。

  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强烈,前进路上还有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解决,还有许多风险和挑战需要面对。这是最需要担当的时候,也是最考验担当的时候。有职就有责,有责就要担当。广大党员、干部要用铁的肩膀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好该做的事情,切实把本职工作责任担起来,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说给群众听,不如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发扬实干精神,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出实策、鼓实劲、干实事。要坚持问题导向,从最困难的群体入手,着力解决最突出的问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成,干就干好,在通堵点、疏痛点、消盲点上下足绣花功夫,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解民忧、帮民难、得民心,从而组织和带领群众用奋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3.与人民共创未来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聚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应保尽保原则,健全统筹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要强化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制度保障。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完善国民健康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用科学完善的制度作保障,持续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百姓的冷暖始终是党和政府的牵挂,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过去的辉煌属于人民,未来的征程依靠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党始终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带领人民不断创造幸福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