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宣讲在线 大众话题 2020年

第十一讲 从华为雄起看中国创新创造的未来

时间:2020-08-10   来源:2020大众热点话题

  当古老的东方民族跨越百年沧桑,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如何让创新创造成为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必须回答的时代课题。当前,华为在中国创新创造方面走在了前列,树立了榜样。特别是面对美国发出的全球“绞杀令”,华为沉着应战,敢于“亮剑”,凭借长期以来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战略远见和奋斗创新精神,擎起了中国制造的一面旗帜,更挺起了中国创新创造的“脊梁”。

  一、风雨兼程三十载

  从只有6个人的小公司发展成为拥有19万员工的世界通信领域龙头公司,从集资2万元注册公司到年销售额7212亿元,从默默无闻自主研发销售交换机的小公司到世界500强中排名第72位,当前,华为正在17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1/3人口提供服务。很多人说华为是突然崛起,实际上它历经了30年的持续奋斗和磨砺。

  1.勇闯市场,夹缝生存

  1987年,任正非与五位合伙人共同出资2万元成立了华为公司,那时候活下去才是硬道理,华为在产品开发上主要采取跟随战略,先是代理香港公司的产品,随后逐渐演变为自主开发产品。在市场竞争战略上采取单一产品的持续开发与生产,从“农村包围城市”的销售策略,通过低成本的方式迅速抢占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从而扩大了公司的规模。到1992年,创业5年的华为从2万元注册资本到年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在这个时期,华为坚守集中化发展战略,抵制住外部股市与房地产的高利润诱惑,持续专注于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战略目标。由此,华为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突破了当时国外通信设备一统天下的局面。1994年,华为销售额突破8亿元,员工人数达600多人。任正非当时只说了一句话:我们活下来了!


  2.转型升级,走出混沌

  1995年,华为公司的销售规模达到15亿元,员工数量达到800人,成为全国电子行业百强排名第26位的民营企业。到了2000年,销售额就已经突破200亿元。在这段时期,战略开始朝着多元化方面发展,产品从单一研发生产销售程控交换机逐渐进入到移动通信、传输等多类产品领域,逐渐成为一个能提供全面通信解决方案的公司。1996年,华为开始进军国际市场。一方面,在产品开发战略上由单一集中化向横向一体化发展;地域方面,由聚焦国内市场向同时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且以国际市场优先转变;市场拓展方面,选择从发展中国家开始做起,以成本领先战略,逐步将产品打入到发达国家市场。华为最初涉足国际市场异常艰辛。1999年,其海外业务收入不足总营业额的4%,2008年,占其总营业额的75%,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化公司。另一方面,华为的员工队伍快速扩大,1998年员工总数接近8000人,销售额接近90亿元。旧的管理组织结构严重制约了公司的长远发展,华为积极进行组织结构的调整,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了事业部制与地区部相结合的二维矩阵式的组织结构,提高了管理效率,逐步走出了困顿。


  3.合作共赢,放眼全球

  2018年,华为全球市场销售收入突破百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与此同时,在政府与公共事业、金融、交通和能源等重点行业,华为也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包括世界500强中的228家、世界100强中半数以上(58家)的企业,都选择了华为作为其数字化转型的合作伙伴。而这一切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华为在生态建设上不遗余力投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当前,华为销售收入的80%以上均来自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同时,在全球已拥有25000多家合作伙伴,其中销售伙伴20000多家、解决方案伙伴1000多家、服务伙伴3600多家、人才联盟650多家、投融资伙伴80多家。可以说,在数字世界、智能世界这个大的生态环境中,华为坚持打开边界,与世界握手,与合作伙伴一起建立“互生、共生、再生”的产业环境和共赢繁荣的商业生态体系,共同促进数字世界、智能世界的加速发展。

     二、领跑全球当先锋

  华为是中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缩影,折射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忘我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和意志。强大的科技与创新能力推动中国制造从“追随”向“引领”跨越,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


  1.掌握核心才有话语权

  2019年5月16日,美国商务部发表公开声明,对华为展开全面制裁,将华为及70家关联企业列入美方“实体名单”。简单来说,就是智能手机、通信产品的供应链上所有公司,都禁止和华为做生意。这意味着,华为每年向美国采购110亿美元的核心技术性产品,将瞬间断供。面对如此严厉的禁令,华为总裁任正非泰然自若。他声称:“美国禁令对华为影响不大,我们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原来,华为早在多年前,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当美国技术不可获得时,华为自主打造的“备胎”,可以在一夜之间全部转正!

  核心技术掌握在谁的手里,谁就有话语权。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互联网核心技术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没有核心技术,只能俯首听命,被人卡脖子、掐咽喉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如果把国家安全建立在别人的地基之上,迟早会出问题。中国在几个领域的高端产品,比如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都属于应用层,而不是内核硬件层,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因此,中国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要摒弃惯性思维,丢掉幻想主义。当前,中国在内核核心上盲点还很多,中国的制造技术内核代码DLL大都被外国人申请了专利,影响了中国的发展。

  什么是真正的技术?核心才是。而技术核心绝不会靠买就能买来,关键技术,化缘是化不来的,要靠自己拼搏。实现核心技术突破,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只有国家有战略,人民有信心,中国才不会在技术领域被人卡脖子,我们才有真正的话语权。

  2.“新”意盎然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从“嫦娥”探月到“长五”飞天,从“蛟龙”入海到航母入列……中国以一系列创新成就实现了历史性飞跃。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为了打响“中国制造”的名牌,创新,再一次成为最有热度的词汇。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创新还是一把开启未来的神奇钥匙,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勇于创新、坚持创新的奋斗者,今天的中国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越来越多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越来越多智能应用飞入寻常百姓家。

  3.练好内功才能未雨绸缪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因此,唯有抓住科技创新,才能抓住发展全局的“牛鼻子”。当前,面对西方的“限售”和“围堵”,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正在争分夺秒加快自主研发。从过于倚重美国市场,到积极携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谋发展,中国很多企业闯出了新的市场空间;不断深化改革,继续在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上下功夫,2018年,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从全球第78位提升到第46位,令世界瞩目;坚持绿色发展之路,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一项项举措、一个个数据,都是中国在坚定不移“做好自己的事情”结出的累累硕果。只有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情,练好内功,方能无惧风雨,历史给出的经验必将继续启迪中国的未来。


  三、砥砺前行向未来

  一个地方、一个企业,要突破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制造业乃立国之本,是推动中国创新创造的主攻方向,因此,应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1.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近年来,高铁、大飞机、天宫二号、超级计算机、量子卫星等为中国制造戴上耀眼的光环。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但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制造”几何级速度的扩展,“中国制造”面临着利润微薄、产品低端和自主品牌少等多重困境,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为明显差距。因此,要抓住重点不放松、不动摇、不懈怠,坚定不移,持续推进创新突破,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带动全局。

  要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支点,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创新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同时,要突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的主体,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努力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速成长。


  2.实现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

  提到“中国质量”,人们会联想到“德国质量”“日本质量”。毋庸讳言,就目前“中国质量”的现状而言,其与“德国质量”“日本质量”的差距还很大,需要下大力气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而后两者以其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影响力已经成为各经济体尊崇效仿的典范。中国制造业于2010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我国制造业还面临大而不强、创新能力弱,在基础产品、基础工艺、基础材料等方面存在大量短板等问题。

  随着《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的深入开展,中国制造进入了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制造企业也亟待从“大而不强”的困境中走出来。必须注重引导制造业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式转变,把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大力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鼓励加工贸易向精细化方向转型,从而带动整个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同时,制造业想要实现由大变强,不仅要发展一批世界级的“巨人”企业,也需要培育一批长期专注于制造业特定细分领域、能够引领该领域发展并占据市场领先地位的“隐形冠军”企业,带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实现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

  3.实现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品牌是形象、实力和信誉的象征。众所周知,德国的精工制造令人叹为观止,而反观中国制造业,虽然速度不断提高、规模不断扩大,但在企业品牌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中国知名品牌数量及影响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企业以代工制造为主业,没有建立自主营销渠道和品牌,部分企业对品牌的认知还停留在形象和广告上,没有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内涵和重要性,难以把所具备的能力和优势转化为顾客感知的品牌价值。

  品牌的提升和“走出去”,成为中国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要以创新永葆品牌的活力,以品牌为导向,实现生产上的技术创新和经营上的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和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企业家精神促进制造业战略转型,进而推动制造业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提升整体制造业品质。要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打造中国品牌的新名片,引导广大企业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线,质量就是竞争力的品牌意识。要以“一带一路”为契机,培育中国的品牌,打造出更多的知名中国品牌。


  对于中国来说,能否在未来发展中后来居上、弯道超车,主要看能否在创新发展中迈出坚实步伐。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们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让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迸发,推动中国创新创造赢得未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