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第一议题

以理论研究回答时代课题

时间:2020-08-2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者按

  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寄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总书记强调,要“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优势,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如何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怎样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光明智库特邀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言的四位专家,围绕总书记对经济社会领域理论工作者提出的四点希望畅谈感受,与广大理论工作者共勉、共进。

  挖掘和用好中国丰富实践这座“富矿”

  讲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学术顾问 蔡昉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是理论和政策研究的‘富矿’”,并对从事理论和政策工作的研究者提出殷切希望。作为经济学家,我既受到极大鼓舞,也深感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结合自己从事经济理论和政策研究的经历,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实施创新工程,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等相关工作,谈几点学习体会。

  时代课题是理论创新的驱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社会领域的研究者,大大获益于这座“富矿”,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乡镇企业发展、社会分层研究、劳动力市场和就业研究等重要领域,形成了一批对党和国家决策具有参考价值、在理论上有所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其间,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我的研究涉足劳动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贫困,以及“三农”问题的理论与政策等领域。新时代面临着新课题,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理论创新的新动力。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理论工作者要深入实际,坚持问题导向,研究和解决重大时代课题,才能做到理论创新,并且使理论和政策创新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进行理论思考,继承我国已有的研究成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地借鉴国外理论的合理成分;更要走出书斋,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为了更好践行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重大国情调研项目,在主题和问题方面与理论创新项目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努力提高理论研究成果的问题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这是对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提出的任务要求,相互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有机联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在正确的方向上形成理论创新成果;而基础研究成果越是先进和科学,越能为履行党和国家思想库的职能提供支撑。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认识世界、读懂中国已经成为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从事研究的时空坐标系。新时代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中进行的,同时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从事理论和政策工作的研究者必须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际的广度和历史的深度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国社会科学院具有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学科齐全的优势,我们将通过团队攻关和跨学科合作,努力总结改革开放经验、新中国建设经验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国智慧,传播中国方案。

  调研得来的对策建议,才能接地气、冒热气

  讲述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 樊纲

  1983年,我来到深圳调研考察,第一次感受到了这座改革之城的独特气质。在深圳特区建设新型智库,成立综合开发研究院,重要任务就是给各级政府提供咨询服务和政策建议。在改革开放前沿地带,我们既要为国家发展积累新做法新经验,也要给创新提供新土壤新氛围。

  去年是综合开发研究院成立30周年。可以说,是市场经济“倒逼”研究院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为了办好研究院,我们必须让研究更接地气,必须让我们提出的对策、提供的服务能落地、能转化,而这都来自深入调研。

  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察实情、出实招”。对经济社会研究来说,从火热的实践和工作一线中发现问题、提炼选题,提供的对策方案才能有根有据、合情合理。粗略统计,我们研究院每年完成的国家部委、地方政府和国际政策咨询项目达200多个,2019年达到259个。长期在国内外做咨询的十几支研究团队,始终下沉在改革一线,准确把握政府、社会、企业之所想所急、所忧所盼,这让团队提出的选题既有战略眼光,更有可操作性。

  中国智库走出去,研究院也走在前列。为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我们在埃塞俄比亚、刚果、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承担了10多项境外园区及经济特区规划咨询服务,始终与共建“一带一路”各国的政府高层、国际组织、重点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与互动,多项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该国政府政策。

  2015年,研究院成为国家高端智库试点单位,更加注重破解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两张皮”现象。今年以来,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形势动荡的情况下,研究院围绕一批具有紧迫性、战略性的问题集中开展研究,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决策。我们的团队没有停下调研的脚步。例如,边境自贸区团队分头奔赴西北、东北各地,深入街道、社区、农村基层,了解当地情况与实际诉求。

  中美经贸摩擦发生以来,我们陆续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例如,通过调研梳理深圳高新技术企业受到的影响,从国家层面提出规避风险的建议;针对全球疫情背景下的公共卫生安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特区40周年等课题开展调研,向中央主动建言献策。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之年。作为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国和世界发展趋势,研判各种风险和问题,为各级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是研究院当前的重要任务。我们会继续发挥多年的积累和优势,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接地气、冒热气的对策建议。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理论和政策创新

  讲述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王昌林

  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特别强调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重要性,对此,我深有感触。

  在波涛汹涌的世界经济大潮中,能不能驾驭好我国经济这艘大船,是对我们党的重大考验。正如总书记所强调的,“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面对形形色色的经济现象,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有利于我们掌握科学的经济分析方法,认识经济运动过程,把握经济发展规律,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准确回答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深入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述学立论、建言献策的基本遵循。近年来,宏观院主动肩负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光荣使命,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研究,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进行总结和提炼,形成了近40万字的研究成果。同时,积极参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课题研究,参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的“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做好‘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发展改革工作”系列丛书的撰写,为科学编制好“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发展改革工作质量和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一些西方国家与我国抗疫成效形成的鲜明对比和巨大反差,再次反映出西方资本主义难以根除的制度缺陷。从世界社会主义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

  宏观院历史上有一批知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于光远、薛暮桥等老前辈曾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之路中发挥过积极作用。在一代代科研人员的理论、方法和精神传承中,我们逐步形成了一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研究队伍,通过每年下达一批有针对性的重点课题,引导科研人员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揭示新特点新规律,从短期波动中探究长期趋势,创新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发现真问题、提出好办法

  讲述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张宇燕

  当前,国际社会正面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挑战,构建公正有效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既是各国应对全球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中国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维护国家正当权益的必然要求。在我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变化与我国应对战略研究”中,我认为,开创全球经济治理的中国路径,就是要准确把握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趋势和方向,逐步提高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发言权和决策权,推动全球治理向着更为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对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让我愈加感到:国家经济的长期增长问题与国际关系问题有着密切联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长期保持较高增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创造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2019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决战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有关全球治理的“中国主张”引发了全球关注,比如共建“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举行前夕,我们研究所和一些单位联合主办的“2016年二十国集团智库会议:建设新型全球关系——新动力、新活力、新前景”在北京举行。作为G20杭州峰会的主要配套活动之一,在会议议程安排中,特别考虑到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如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投资等。因为我们明白,这些国家迫切希望参与到全球治理进程中,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既体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也展示了我国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的意愿与决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中国同WHO等国际机构密切沟通协作,采取积极行动帮助国际社会抗击疫情,为发生疫情的国家尤其是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仍需要以自身开放来引领和促进世界各国的相互开放、共同开放,让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更加公平合理。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是各国人民的期待,也是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上的使命。只有从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互动中探讨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把握好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才能更好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