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抖擞精神奔小康 ——我省脱贫攻坚系列述评之四

时间:2020-10-15   来源:河南日报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当下中国数亿人正携手同心推进的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贫困并不可怕,怕的是知识匮乏、精神委顿,怕的是智力不足、头脑空空。脱贫致富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实现精神富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省各地结合各自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摸索出不少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志智双扶。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专程赴四川凉山深度贫困地区考察,并在成都主持召开党的十九大后第一个跨省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会上,他深刻总结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其中起到基础性作用的就是: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实践证明,只有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正确处理外部帮扶和贫困群众自身努力关系,培育贫困群众依靠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意识,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才能有效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

  截至2019年年底,我省已经实现651.1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9484个贫困村退出,53个贫困县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0.41%,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绩。然而,“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我省还有35.3万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剩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坚中之坚,任务艰巨,脱贫难度大。这个时候,必须充分运用志智双扶这个法宝,激发贫困群众的“心”动力,从而实现稳定脱贫,不再返贫,确保小康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进而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扶贫先扶志兜底不兜懒

  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

  破解“精神贫困”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个别贫困户存在严重的“福利依赖、政策依赖”思想,有的米面钱粮都等着扶贫干部送,“不要白不要、要了还想要”,甚至要求扶贫干部给孩子买电脑、买手机。从某种意义上说,摆脱贫困就是扶贫对象观念转变的过程。

  这个思想转变过程,在唐河县的脱贫明星王万才身上表现得十分突出。从颓废绝望的醉汉到振作奋发的榜样,网名从“老树西风”到“老树逢春”再到“老树繁花”,他在多地举行的宣讲中,详细讲述了自己转变的心路历程,为贫困群众加油鼓劲。曾经的他被生活压弯了腰,“懒”成了他逃避现实的麻醉剂,更染上了酒瘾。颇有才情的他万念俱灰下写下如此对联,“对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头休说来日方长”。他的帮扶人、该县县直工委副书记郭有霞走进了家门,屋里脏乱得下不去脚,二话不说,郭有霞抓起扫帚开始打扫卫生。“激将法”让老王坐不住了,打扫完他发现,自己也能有个整洁的家。扶贫干部的另一手是激励,她邀请老王整理村里的扶贫工作档案,还买来笔墨纸张,邀请他书写村里的扶贫标语。激将加激励,老王心里的疙瘩一点点解开了,放下了手中的酒瓶子,重新干起了农活。2016年,他尝试流转土地,种了6亩西瓜,当年就卖了1.8万元。就这样,日子一年更比一年好。2017年年底,他家的人均纯收入达到5800元,远超当年的脱贫标准,主动提出了脱贫申请。老王门前的春联变成了“和谐普世春风化雨,精准扶贫老树逢春”。

  新蔡县在贫困群众中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破除“等靠要”等不良习气,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该县李桥回族镇狮子口村68岁的时培智依靠自己的双手,已经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他回忆起昔日家里因病致贫的情形,依然唏嘘不已。老时退伍之后,阻塞性肺水肿等重病缠身,发病的时候一动就喘,连一桶水也提不动,绝望压垮了这个要强的老人。驻村第一书记原玉荣掏心窝子开导他,只要愿意干,他努力一把,村里再帮一把,日子总会越过越好。村里给他安排了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修修树、种种花,劳动强度不大,他就自觉提高标准,把村道两旁的树木修剪得一般高,整整齐齐如同站军姿的士兵。老时说,脱贫还是得靠自己的双手,人家有手能致富,你为啥有手还饿肚子?政府把路给你指出来了,就要脚踏实地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

  为了扶起贫困群众的志气,我省不少地方高招频出。比如,投资兴建文化书屋、健身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定期举办娱乐健身、节日民俗、经典诵读等文化活动,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等美好生活追求,不但能有效革除贫困群众守旧、迂腐等落后观念,还能提升精神道德素养。各地还灵活运用文艺汇演、知识竞赛、法律讲堂等多种形式,宣传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先进文化价值理念,激发贫困群众由内而外的奋斗精神。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

  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

  扶智的重要一环是教育。实践证明,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帮助贫困地区孩子接受良好教育,打开他们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扎实通道,就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加大教育扶贫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发展,特别是以保障义务教育为核心,充分保障贫困家庭子女获得教育的机会,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2016年秋季学期以来,全省累计资助建档立卡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59.03万人次,发放资助金33.19亿元,确保不让一个贫困家庭的学生因贫失学辍学。

  卢氏县现有在校生59361人,其中县域内建档立卡等贫困学生12950人,占比达21.8%。通过精准落实资助政策,为有需求的困难学生办理助学贷款,2016年以来累计发放15789人次,发放贷款1.09亿元。现在,已有数千名受助学生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该县沙河乡贫困学生常鑫蕊,2014年考入江西的一所大学,母亲有病,仅靠父亲一人养活一家5口人,当年她为减轻家庭负担,有了放弃上大学的想法,最后通过生源地贷款和国家助学金才顺利完成大学学业。2018年一毕业,她就被广州市一家公司录用,月薪7000元,实现“因学致贫”到“因学致富”的完美蜕变。

  教育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在校学生,贫困群众还迫切需要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农民学校应运而生。濮阳县建立完善了一整套教育扶贫体系,力求从源头“拔穷根”,切实提高贫困家庭的“造血”能力,为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该县王称堌镇武祥屯村的刘平平,在县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电商专业学习期间,创下京东濮阳区域运营中心一天接618单的惊人业绩,创下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助推精准脱贫”日接单量的新纪录,月工资5000余元,实现了一人成才全家脱贫致富。

  志与智双扶激发“心”活力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

  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容易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缺乏知识、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心”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

  近年来,在脱贫攻坚战中,我省坚持大扶贫格局,在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上下了很大功夫,采取政策宣传、文化下乡、教育投入、农技推广等举措从内里推进扶贫工作,努力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心”动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兰考的“爱心超市”画出了一个大大的“爱心圆”。超市物品主要来自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爱心企业的捐赠,救助对象遍及全县的困难群众,尤其是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残疾人和贫困学生。爱心超市里商品琳琅满目,但是商品上没有价格、只有需要多少积分,结算时刷积分卡。除了未脱贫兜底贫困户每个月有30分的“基础分”外,贫困群众中家里卫生保持好的老人、在校品学兼优的学生、踏实肯干勤劳致富的“巧媳妇”等,都能获得奖励积分。爱心超市搭平台,社会扶贫唱大戏。该县闫楼初中贫困学生郭雅萍去年受到爱心企业资助,不再为学费发愁。她在作业本上写道:“我要用功读书,挣爱心积分给家里减轻负担。”

  在革命老区新县,脱贫典型引领行动等扶贫扶志“七大行动”全面铺开,推动贫困群众挺直脊梁、自主脱贫。开展“清洁庭院幸福家园”“昼访夜谈”“幸福大讲堂”等活动,让身边的人讲述身边的脱贫故事,提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开展“脱贫模范”“致富之星”“十星级文明户”等系列评选表彰活动,倡树典型;建成“幸福驿站”102家,采用有奖积分兑换日用品和张贴“光荣榜”等形式,引导群众从“等靠要”到“自奋蹄”。

  摆脱贫困,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期盼。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越到最后关头,脱贫攻坚工作越是艰苦卓绝。收官之年又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项工作任务更重、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勇攀高峰,最吃劲的是登顶时刻;接力奔跑,最关键的是最后冲刺。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号角吹响之际,我们尤为需要把志智双扶的各项具体举措落到实处,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心”动力,让他们抖擞精神,与亿万中原父老一道,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