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从蓝天保卫战到碳中和,专家学者齐聚郑州展望未来生态文明建设

时间:2020-11-20   来源:河南日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赵力文

  “十四五”期间及之后,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文明建设将有哪些新目标?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提出后,引起了广泛关注。

  11月19日,在郑州举行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上,上述提法也成为热议话题。

  习近平总书记9月22日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随后,在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 “十四五”时期将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同时,降低碳排放强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来自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会、中科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济济一堂,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创新发展”主题分别登台作主旨报告,提出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思想、理论、实践和模式等方面现状和探索方向,对碳排放达峰、碳中和等热点话题纷纷发表观点。

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征程

  “最近大家提碳中和比较多,这三个字对近中期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世界格局会有深刻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征程。

  现在大家经常问怎么还有雾霾问题?就请专家解读,专家就说最近气象条件比较差。老百姓听了觉得,怎么总是怪气象条件。

  对此,贺克斌认为,这是因为现阶段由于我国一些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仍在千万吨级,还摆脱不了气象条件折腾,所以根子还在减排。

  贺克斌告诉与会者,蓝天保卫战中,目前我们基本完成了酸雨污染治理,也就是二氧化硫污染被基本治好了,细颗粒物(PM2.5)污染治出效果了,还在继续治,臭氧污染开始冒头了。我们目前能看到越来越多的蓝天靠的是二氧化硫和PM2.5减得多,但是氮氧化物减得慢,挥发性有机物减得太少。所以,“十四五”期间要PM2.5和臭氧协同治理。末端减排的空间越来越小了,就是要动结构了。

  “如果走到碳中和这条路上,能源结构将会有震撼的变化。”贺克斌说,要求煤炭用量比例下降到10%,我们现在却是57%。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比例要调个。同时,80%—90%的常规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降下来。

  “碳中和不仅仅是多承担国家义务,更是迎接未来技术和经济竞争需要。”贺克斌表示,不仅仅中国在宣示,全世界承诺碳中和的国家有很多,有的小国家已经实现碳中和了,有的已经立法了,还有一部分在立法当中。英国、德国、丹麦等国正提升可再生能源,瑞典突破氢能技术,多个国家已经明确宣布传统燃油车要禁售,零碳电力等技术在研发中。

告别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

  “从‘十四五’到‘十五五’开始面临新路径、新动能、新结构和新发展方式。”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公管学院可持续发展系主任、教授王毅说,提出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将产生结构性变化,非化石能源比重、电动汽车比重、用来做生态保护土地比重等都会发生变化。实现碳排放达峰、碳中和,要有深刻认识,对各个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路径统筹考虑,对结构性转型要做长期规划。

  “碳中和不是零排放,它是一个平衡,温室气体排放和大自然消耗保持平衡,本质上要告别资源依赖,走向技术依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认为,这将迫使我们转型,摆脱对石化能源依赖,这也是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内在要求。

  据介绍,本次年会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生态文明教育研究分会和郑州大学主办,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郑州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能源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