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以史育人 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时间:2021-03-25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申晓晶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他强调:“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一门以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为载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程,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是系统地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立德树人视阈下,“纲要”课以其独特的课程性质拥有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积极探究“纲要”课程以史育人的科学路径,对提升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凸显“纲要”课的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基和灵魂,是高等教育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重要功能的前提和出发点。“纲要”课程兼具思想教育的政治性和历史学学科的专业性。授课教师应怀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深入挖掘“纲要”课立德树人的优秀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持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和把握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是中国人民的艰难逐梦历程,认识和把握中国人民所经历的屈辱、求索与不懈奋斗以及支撑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倒的中国精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教育学生加深对国史、国情的理解,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注重“纲要”课的学理性。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政课的政治性是建立在深刻的学理性基础上,通过说理表现出来的。讲好思政课,学理性是关键。讲好“纲要”课,需要进一步强化新时代站位,以现实为问题的起点和落点,逆向思考、顺向叙事,注重从学理上解析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在系统和全面地阐述中国近现代历史事实的同时,侧重于用历史事实阐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经验启示。围绕“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讲清楚中国人民群众做出的“四个选择”,即“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深刻原因和丰富内涵,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理解和认同“四个选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讲透彻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领导者、社会制度和发展动力四个历史性课题的全景和内在逻辑,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增强“纲要”课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打着揭秘档案、还原真相的幌子,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史学和中国近现代历史话语,否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鼓吹“告别革命”等迷惑人的口号,加之当前历史叙事中出现娱乐化、碎片化、去政治化等倾向,可能会引发思想混乱、价值观错位的情况。如何让青年学生当好新时代发展的“逐梦人”,是摆在高校思政课面前的时代之问。只有不断增强教学针对性,批判历史虚无主义,才能使思政课承担起时代之责。以史激趣、以史促学、以史育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科学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开展专题化教学,实现教学范式转型,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创新方式方法,提升思政课亲和力和针对性,使思政课可信可亲可爱,更好地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