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学习正当时 理论热点

河南省“扶智”与“扶志”相结合,提升脱贫实效,力促乡村振兴

时间:2021-03-25   来源:河南日报

  □沈定军

  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减贫脱贫任务艰巨。伴随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的到来,河南省的扶贫脱贫成果显著,迈入了再无贫困县的新的发展阶段。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河南省坚持高质量脱贫,阻断返贫的工作思路,遵循减贫基本规律,积极推进社会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行业扶贫、消费扶贫,以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增强造血功能为着力点,系统推进,提升脱贫实效,夯实发展基础,力促乡村振兴。

  “扶智”与“扶志”助力,激发内生动力。从本质层面看,“扶智”与“扶志”都是以人为中心所实施的扶贫政策,是激发人的主动性,让其产生内在动力的治本之策。习近平提出,“要强化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让脱贫能够产生可持续的动力之源。”实现脱贫可持续性是高质量脱贫的基本要求,也是抵御脆弱性脱贫的关键。增强贫困人口的脱贫动力,激发其脱贫的主动性,需要从思想观念上、科学文化能力上进行帮扶,实现“扶智”与“扶志”相结合、齐助力,克服贫困人口依赖心理,调动其积极性的同时,提升贫困人口的科学文化水平,使贫困人口形成全新的思想认识,实现在脱贫中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河南省重视贫困地区的教育扶贫,注重贫困人口的思想引导。一方面是加强扶贫政策的宣传解读诠释,使贫困人口了解脱贫政策,树立脱贫信息;另一方面是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改变贫困地区落后的思想文化现状,向贫困人口宣传新思想新理念。

  “输血”向“造血”转变,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产业扶贫是“造血”式扶贫,是通过主体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健康产业、新兴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低收入群体增收的扶贫模式。河南省遵循减贫的基本规律,通过一系列开发式扶贫措施,实现“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为确保产业扶贫实效,河南省积极推动消费扶贫、“互联网+”扶贫模式,为产业扶贫保驾护航。另一方面,提供贫困地区的人才支撑,加强专门技术技能的培训,培养群众获得一定的技能,与时代保持同步,及时学习新的技术,熟练运用计算机,蔬菜、水果种植,家畜养殖等。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培养对应的技能,让他们可以自主脱贫,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输血”是短时间的救急之策,而“造血”才是帮助地区脱贫的长久之计。“授人以渔”的扶贫帮扶,开发了农村贫困地区的人力资源,提升了贫困人口的知识思想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使农村地区的长远发展具备了人力、人力、环境条件,夯实了农村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提升了农村的村容村貌,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政策体系进一步调整优化,力促乡村振兴发展。时任河南省扶贫办主任史秉锐表示,截至目前,河南省53个贫困县已经全部实现脱贫摘帽,但河南还有35万贫困人口、52个贫困村没有脱贫退出。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贫困县摘帽后,也不能马上撤摊子、甩包袱、歇歇脚,要继续完成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为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河南省一手抓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的脱贫工作,一手抓已脱贫农户的后续发展。一方面强调驻村书记、驻村队伍在扶贫脱贫工作中,要有归零心态,要“回头看”,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落实第一驻村书记责任工作机制,通过强意识,重落实,巩固脱贫成果。另一方面,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新时期的历史机遇,拓展脱皮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发展。后扶贫时代,河南省聚焦贫困地区发展后劲,进一步调整优化扶贫政策支持,加强贫困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比如对农村地区的道路、水利、网络、学校、医院等建设,提升贫困地区硬件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拓展脱贫成果的同时,为乡村的振兴提供基础和条件,推进乡村振兴的发展。

  对河南省而言,反贫困是关系着河南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一件大事。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克难中,河南省树立全新扶贫理念,创新扶贫模式,搭建扶贫载体,以帮扶促贫困人口内生动力提升。“扶智”与“扶志”助力,“输血”向“造血”转变,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注重拓展,提升贫困地区整体发展水平,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发展。

  (本文系2020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决策咨询项目“河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JC34。)

  沈定军,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