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河南实践 出彩河南

守护历史文脉 传承中华文化

时间:2020-11-13   来源:河南日报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始建于北魏的龙门石窟已逾千年,作为石窟文化与黄河文化交融的精华,在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迎来了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年。

  “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备受追捧、“夜游龙门”持续升温、六大考古成果发布、“三区融合”硕果盈枝……龙门石窟再次进入“高光时刻”,为洛阳守护历史文脉、传承中华文化作了生动注脚。

  临黄河而知中国,临河洛而知华夏。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洛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众多。

  “十三五”期间,洛阳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快构建文化传承创新体系,坚持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发展业态,探索出将文物保护利用和惠民利民相结合的特色之路,在赓续千年的河洛大地上,书写承古耀今的保护、发展、传承新篇章。

  扛牢使命探索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国庆节期间,随着2020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的播出,隋唐洛阳城应天门惊艳亮相,让这一文旅打卡地“红上加红”。

  保护继承好文化遗产,是历史和民族赋予洛阳的神圣使命。

  “做好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省政府部署的具体行动,也是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文脉的历史担当。”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李亚在调研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建设工作时表示。

  洛阳是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156项重点工程中,洛阳占了7项。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不被破坏,洛阳创造性地提出了“撇开老城建新城”的建设思路,这种模式被写入中国规划教科书,也深深影响了洛阳长达70年的城市建设历程。城市规划让路于遗址保护,在城市建设中“不考古不动土、不考古不出让、不考古不开建”,也成为洛阳在文物保护上坚守的传统。

  “十三五”以来,洛阳积极探索“保护原址、修复原貌”等文物遗址保护方式,加快推进隋唐洛阳城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动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城市建设有机融合,编制完成7处大遗址保护专项规划。

  如今,天堂、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内,千年前的柱坑或城门遗址都被完好地保存,见证了洛阳推动大遗址保护持续发展的创新和实践,让深埋于地下的遗址焕发光彩,让文物的“灵魂”传承永续,成为讲述华夏历史、传播中华文明的重要阵地与窗口。

  科技创新走出中华文化传承新路径

  10月11日,龙门石窟西山万佛洞前,一位游客利用手机APP“复原”国内首尊数字虚拟石质造像。这是继实现国内流散石质造像文物“数字修复”后,龙门石窟在“数字龙门”建设进程中又向前迈出一步。

  让记载于典籍中的河洛文化“走出来”,让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遗址“活起来”,为此,洛阳持续引进先进数字技术,运用“黑科技”进一步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弘扬、活化利用,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融于一体,高精度、永久性、科学保存文化资源,助力文物保护研究。

  今年,洛阳市共投资4000万元,建设洛阳博物馆和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数字博物馆,以“跨界融合”“科技引领”“沉浸体验”为着力点,采用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手段,使洛阳五千年的历史文化搭乘科技东风,不断扩大优秀中华文化传承的广度和深度。

  在保证遗址本体绝对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洛阳创新探索文化遗产传承新路径,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示范项目,让一个个考古遗址公园变得内涵丰富、“栩栩如生”。

  积极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机遇,以建设“东方博物馆之都”为重要抓手,通过推进“数字博物馆”、举办精品文博展览等,不断提升洛阳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利民惠民构建全民共享发展新格局

  洛阳博物馆开启“夜场模式”,推出“洛水霓裳”装束复原秀、历史情景剧《洛阳纸贵》等文化演出,市民游客通过时空交错的“奇妙夜”,感受“夜文化”新活力;龙门石窟打造全省5A景区5G全覆盖,提升游客游览体验,用现代科技利民惠民;洛阳持续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书香洛阳”建设,202座“河洛书苑”城市书房星罗棋布,实现文旅融合与文化惠民高质量发展。

  历史文化遗产维系民族精神,民众是文化遗产真正的主人。

  今年,洛阳市出台《洛阳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要推动文物保护利用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从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核心区、加强文物价值传播推广、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健全社会参与机制等九个方面入手,发挥文物资源优势,让文物“活”起来,让文脉传下去。持续加强文化遗产价值挖掘阐释,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文物的公共文化服务和社会教育功能,让文物之光穿透历史,激发起磅礴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向心力。

  在洛河南岸,隋唐洛阳城遗址植物园就坐落于里坊区遗址之上。这里已经成为洛阳市民津津乐道的“城市绿肺”,也是近年兴起的研学活动基地之一。绿色发展与遗址保护在这里交相辉映。

  今年,洛阳还申请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通过一系列探索与发展,沉睡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正从地下“走”到地上,与城市发展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也为世界架起了探索中华文明独特魅力的桥梁。

  奋进新时代,展望“十四五”。洛阳将在大战略大格局中担当作为,着力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工作,强化传统中华文化的现代表达、河洛文化的国际表达,着力打造国际人文交往中心,让洛阳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焕发勃勃生机,续写千年古都“古今辉映、诗和远方”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