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河南实践 中原新论

筑牢“两个确保”技能人才支撑

时间:2021-12-10   来源:河南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至关重要。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基础,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了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的奋斗目标。锚定“两个确保”,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民生性工程。“十四五”时期,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再造工程对河南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和作用。本期对话,我们邀请专家为您详细解读。

  嘉 宾:郑州大学考试与人才测评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文成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科学研究所正高级经济师 李红见

  主持人:本报记者 赵文心

  记者: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创新、科教、人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设现代化河南,出路在创新,关键在人才。如何以人才第一资源激发和转化创新第一动力,对河南而言,意义重大。我省正在推进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对做到“两个确保”有着怎样的意义?

  王文成:进入新发展阶段,河南面临着四大瓶颈制约:一是人口红利衰减。根据河南省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其中10年间,河南省16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405万人。河南是人口大省,但随着地方转型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日益加快,释放并挖掘“人才红利”将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二是技能人才短缺。河南是人力资源大省,有5700万劳动适龄人口,这是我省“人才红利”的根基所在,但从比例上看,我省技能人才只有900多万人、占比仅为15.8%,高技能人才只有226万人、占技能人才的比重仅为25.1%,这个数据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还略有差距,与发达省市相比差距还比较明显。“就业难”与“技工荒”长期并存。三是产业基础薄弱。河南是工业大省,但还不是工业强省,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创新能力弱、高端制造业基础薄弱、新兴产业规模小等短板。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工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工业基本盘“未强先退”,河南制造业强省建设面临严峻挑战。四是创新能力不足。进入新时代,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日益凸显。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这“四新”是下一轮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对河南来说,是一次换道领跑的机会,而其中,劳动力要素作为生产的人身条件始终是价值和财富创造不可缺少的。河南要在“四新”领域取得突破,只有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才能实现河南换道领跑战略。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我省实现“两个确保”的必然选择。当前我省发展站上新的历史起点,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需要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劳动者队伍。如果没有一支庞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实现河南的高质量建设和发展就无从谈起。要深刻认识到,我省要锚定“两个确保”必须尽快适应就业结构需求、必须加快就业结构转变,在全社会树立技工是人才、而且是不可或缺的人才的鲜明导向,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培训质量,着力打造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为我省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动力源泉。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强基工程。“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等进行部署,其中一个鲜明的导向,就是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要鼓励资源要素向制造业聚集。技能人才是创新创业创造的重要力量,是实体经济、制造业发展的生力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必须要有技能人才做支撑。实施“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开创我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工作新局面,实现人才培训、技能提升、推动就业、创业创新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积极营造有利于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推动更多青年热爱钻研技能、追求提高技能,打造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培养更多大国工匠,让更多有志者人生出彩,为促进就业创业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促进城乡居民就业增收、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十四五”末,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力争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实现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把就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居民增收三篇文章一起做,而“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则是其中重要的途径和抓手。通过开展大规模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让全省每一个适龄劳动力,只要愿意培训就能得到培训,加快提高技能水平和创业能力。通过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畅通技能人才职业发展通道,让更多的人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致富。我们经常讲,人的全面发展最根本的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大力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优质培训供给力度,最大限度提高培训的取证率、就业率、增收率,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这是提升全民素养的治本之策。

  记者: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是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明确要求,请问河南在产业结构、职业教育、技能培训总体情况如何,对比发达地区,还有哪些短板?顺应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国际上有哪些职业技能培训的先进经验,值得我们省借鉴?

  李红见:总体上看,河南的产业结构有了明显优化,产业层次和发展质量明显改善,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从2015年的33.3%增长到2020年的43.4%。盾构、新能源客车、光通信芯片、超硬材料等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但是与国际发达国家、国内发达地区相比,河南整体产业发展层次相对不高,大都处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产业发展的智能化、集群化、国际化程度尚需提升,在市场整体竞争格局中处于相对劣势。

  经过多年发展,河南职业技能培训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发展基础,各类培训机构建设、培养培训的总规模都有长足进展,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产教融合取得明显进展。但是受河南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层次制约,河南职业技能培训的投入相对不足,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优,职业培训整体质量有待提升,高端产业、引领性、储备性产业技能人才的培训相对不足,崇尚工匠精神的社会氛围还没有形成。

  王文成: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国家为了应对“技工荒”困扰,不断探索符合本国产业特点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法国属于“国家—政府”主导体系,职业培训由国家财政拨款,职业院校侧重于传授高层次知识,培养出的学生技能水平和素质较高。英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供给需求受市场调节,职业技能培训由政府部门、雇主和职业教育与培训提供者协商举办。但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技能水平培训越来越重视,2021年1月英国政府公布的《就业技能: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成长》白皮书提出,政府拟设置国家技能基金,推行旗舰技术学院计划,设立旗舰技术学院,作为连接继续教育学院、大学和雇主之间的纽带,重点培养STEM相关的高级制造、基础设施、数字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技能。德国属于“企业—学校”双元制体系,整个培训过程是在企业和职业院校中进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雇主主导的技能培训体系,让雇主在设计几乎所有的学徒制和技术课程方面发挥中心作用,以确保人们接受的教育和培训与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直接相关。

  李红见:对标发达国家,我省在发展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可借鉴以下几点,一是重视法律法规规范性体系建设。以德国为例,德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职业教育发展中涉及的相关问题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德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劳动者想获得就业岗位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的前提。二是建立健全多元资金投入机制。职业技能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就业,更是促进全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仅政府一方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形成多元投入主体、共促技能提升的局面。比如新加坡技能创未来计划,依赖的是以政府为主导,社会为辅助的多元化财政支持。而其能够取得成效,则依托于各个子项目对不同身份、不同领域学员的资金补贴和奖励。三是注重终身培训和劳动者自身的职业发展需求。强调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今教育培训领域的主流观点。比如新加坡“技能未来计划”非常强调终身培训,设立个人化的学习档案,最小的用户将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与此同时,智能推送工作匹配和技能培训信息,以帮助公民作出更明智的职业决策,并且提高他们的职业适应能力。四是建立技能资格体系。新加坡劳动力技能资格体系是集培训、开发、评估为一体的国家认证体系,以能力水平为基础,既提供特定工作所需的技能和能力培训,也提供基础技能和能力,学员结业后能获得相应文凭和资格证明。欧盟也在致力于提高资格的透明度和可比性。第2005/36/EC号指令促进了专业资格的相互承认,该指令为五种职业提供了首个全欧盟范围内的职业资格认证电子程序(欧洲专业卡)。同时建立了欧洲终身学习资格框架(EQF),使人们在获得资格证书的同时更容易理解和比较学习成果。

  记者: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从这个角度看,我省在技能人才培养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等方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

  李红见:从人才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而言,我省仍存在有不足。一是高端创新引领型人才不足。河南当前日益面临着高精尖人才培育体系欠缺、产业骨干人才供给不足、人才培养培训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高层次、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顶尖科学家、产业领军型人才缺乏;高端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强,缺乏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技能人才等。二是应用型产业技能人才开发不够。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有效性不强,培训整体质量需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产业发展需求不相适应,校企协同、实践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等。

  王文成:我省要持续重点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持续抓好嵩山、神农种业和黄河实验室建设,实现高效率落地、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转,着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增强科技硬实力、经济创新力。

  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开启现代化河南建设,不仅要发展体现现代化水平的新一代信息产业,还要发展应用信息化最新成果的各类产业,也就是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产业。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常态化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滚动推进“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产业链链长和产业联盟会长“双长制”,着力解决好从“科学”到“技术”、再到“技能”的转化问题,加快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建设制造业强省。

  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振兴实体经济,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发展聚集化、产业竞争力高端化,说到底是个人才问题,创新创业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储备是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加快实体经济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记者:推进“技能河南”建设,为做到“两个确保”提供强大的技能人才支撑,我们省需要深入实施哪些工作,企业、高校需要哪些扶植政策?

  王文成:今年是河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6月,教育部与省政府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推进技能社会建设的意见》,河南省成为7个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省份之一。

  根据《高质量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方案》的部署,到2025年,完成1500万人次职业技能培训,1050万人取得相应证书,新增高技能人才380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全省持证人员总量达3000万人,占从业人员的60%以上。也就是说,每年要完成职业技能300万人次、实现持证人员210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76万名。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框架下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要在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基础上,锚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攻方向,根据我省六大战略支柱产业、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现实需求,围绕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加强职业标准规范建设,精准性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评价,夯实基础能力支撑就业。

  二是坚持政府引导,构建企业主体、校企联动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明确“谁用人、谁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原则,支持企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培训机构,支持企业围绕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以生产经营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和产业紧缺人才为重点开展培训。推动普通高校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全面开展培训、取证工作。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主动面向企业、社会开展订单式、项目制等培训。以打造“名校名师名专业”为抓手,支持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鼓励各类职业院校承接“企业新型学徒制”等培训任务。

  三是建立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机制。职业技能评价的指挥棒效用,直接决定了职业技能培训的方向和水平,决定了劳动者的职业分布、素质结构、技能水平,影响着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求结构变化。应加快完善以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等为主要内容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推动技能培训、持证评价、就业增收协同发展。支持企业按照自主确定评价职业(工种)范围,自主确定评价等级,自主制定评价规范,自主确定评价方式,自主确定技能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的政策对本单位职工开展评价。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职业院校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机构。

  四是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对“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的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职业技能培训、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等政策体系。建立以省市县级职业技能竞赛、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主体,以企业和院校职业竞赛为基础的职业技能竞赛体系;建立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能人才奖励体系。积极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建设,实现技能类职业、工种全覆盖,建立健全评价机构日常监管和绩效评估体系,加强动态管理,规范评价行为,确保职业技能评价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