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河南实践 河南要闻

传承 2021热词的河南之解

时间:2021-12-31   来源:河南日报

 

 孩子在仰韶村考古遗址公园体验彩陶文化。资料图片

  2021年,中原文化“盛装出场”,一路惊艳,太多时刻值得铭记。

  百年前,仰韶村遗址的彩陶惊世出土,开启了中国现代考古学之门。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河南考古界备受鼓舞、深感振奋。

  这一年,“河南考古太牛了”深入人心。河南发现世界上最古老铸币作坊等多项重大考古发现频频登上热搜;14项(16处)入选全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数量位列全国第一……这一年,黄河国家博物馆、庙底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标识性工程建设相继落地。这一年,《唐宫夜宴》等中国节日系列节目折服海内外观众;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甫一亮相,便吸引各地观众为了“一座城”纷至沓来。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厚植文化底蕴,续写文化传奇,璀璨的黄河文化之光照亮着现代化河南建设之路。

  百年仰韶 考古正青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2021年年底的一场雪,洋洋洒洒地飘散在渑池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原本热热闹闹的考古工地骤然安静了下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李世伟介绍,仰韶村遗址室外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已暂停,工作重点转向室内资料整理,同时为明年开始的考古研学工作进行前期准备。

  10月17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物局、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的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开幕,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随之举行。

  大会召开前后,主持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的李世伟忙得不可开交:一边是仰韶村遗址考古发掘不断有新发现,一边是四面八方到考古工地参观、交流的人数明显增多。

  纪念大会期间,位于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仰韶文化博物馆经过改造提升重新开放,来此参观的观众被馆外的1921年—2021年百年考古历程雕塑墙吸引了。

  长106米、高4.5米,用红色石头雕塑出百年中国考古史的轨迹:1921年渑池仰韶村遗址、1927年北京周口店遗址群、1928年安阳殷墟……

  160个重大遗址、几代考古学家群像,仿佛让人看见中国考古学的百年辉煌。“考古雕塑墙可火了,不仅吸引了众多网红,而且成了考古学家的打卡地。”主持雕塑墙建设的艺术家胥昌群高兴地说。

  几代考古学家用他们的手铲划分了中国百年考古史,艺术家们用雕塑雕出了中国考古百年长卷,而博物馆人用一件件文物向观众讲述了仰韶文化“花开中国”的魅力。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副馆长李清丽说:“我被抽调参与筹建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将近2年时间,很累,但学习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大。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召开,就是把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放在了我们这里,作为文博人,我很骄傲、很自豪。”

  1921年从仰韶出发,2021年重新回到仰韶。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既是考古百年成就的回顾、检阅,也是考古学发展的新起点,更是文旅文创融合的新空间。

  中国节日 迎来好年华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从新春伊始天真烂漫的《唐宫夜宴》到端午时节翩若惊鸿的《洛神水赋》,再到七夕之夜刚柔并济的《龙门金刚》,2021年河南广电推出的“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呈现出一场场绝佳的视觉盛宴,生动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之美。

  “传统文化是‘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内核,也是节目‘破圈’最重要的基点,同时借助互联网思维和科技的加持找到现代化演绎和表达方式,引发了观众的共鸣。”12月26日,河南广电全媒体营销策划中心《中国节日》品牌总监徐娜说。

  在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许多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节日。这些节日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传承着传统文化的基因,焕发着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

  今年,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深入全省各地举办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活动,让人们在山水游中品味风俗,在吹糖人、木版年画等项目中体验非遗,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悟节日仪式感,汲取更多传统文化精髓滋养心灵。

  习俗因传承而历久弥新。一幅《清明上河图》把清明节用历史画卷的形式定格在人们的记忆中。古都开封作为清明文化的天然载体,每年在此举办的清明文化节深入人心。2021年的开封清明文化节深度融合了清明文化、宋文化内涵,不仅有北宋开封府清明颁新火大典、抖空竹展演、皇城大巡游等热闹活动,还有“清明文化节”版《大宋·东京梦华》展演,让游客沉浸式体验北宋人的风雅生活。

  如今,借助动漫、情景剧、微纪录片等创新形式,传统文化迎来了“花样年华”。在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以传统节日、法定节日、主题节日等为切入点,推出《古乐春晚》《上元灯月》《诗词吟唱会》《华夏月明》等演出,到博物馆过节成了节日新风尚。

  “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在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看来,焕发传统节日新活力,要契合人们的深层文化需求,做到传统与现实的相融相通,做到创新表达、科技赋能、跨界合作。

  黄河文化 奏响新乐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温小娟

  “河南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我们要把黄河国家文化公园作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形象落地的主舞台,重点推进黄河国家博物馆、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殷墟遗址博物馆等10大标志性项目建设。”在今年年底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姜继鼎透露了推进文旅文创融合战略发展的“小目标”,黄河文化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和核心,河南已然迈入高质量发展的“黄河时代”。

  今年,一批黄河文化遗产本体保护工程、黄河文化标识工程相继建成,让黄河文化变得可触可感。12月19日,位于郑州商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甫一亮相便吸粉无数,前来打卡观展的人络绎不绝。

  “我们通过复原筑城场景、铸铜场景、大型宫殿等,生动再现了3600多年前商王朝的恢宏气势,丰富的出土器物则让人们了解到商代王室贵族、平民是如何生活的。”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相关负责人说。

  寒冬时节,郑州大河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工地上,工人们干得热火朝天。大河村遗址博物馆馆长胡继忠说:“大家都在争分夺秒赶进度,争取公园在2022年年底前建成开放。”

  创新传承黄河文化,河南“大动作”频频。4月,郑州开启一场声势浩大的黄河文化月活动,全网话题阅读量突破40亿次,成为展示中华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从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到“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系列文旅活动,再到沿黄九省(区)联动举办的舞台艺术演出季、“黄河珍宝”文物精品展等一系列活动,让人们感悟多彩黄河文化。

  同时,黄河文化的时代魅力正在沉淀为一种润物细无声的精神滋养。“中原风·黄河魂——河南省优秀美术作品展”、豫剧《黄河故事》、歌剧《银杏树下》……河南艺术家们用美术、戏剧、音乐、舞蹈、影视等方式将黄河文化融入生活,让黄河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文化之河、幸福之河。

  戏剧幻城 文化活起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春香

  临近年末,河南迎来大冷天,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的剧场里却还是“温暖如春”。下沉式的设计,仿佛让这里的许多剧场没有严寒,只有被戏剧打动的观众,沉浸在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中。

  “这样的遗址、这样的博物馆在河南还有很多,去看看吧,它们还在等着呐!”说完最后一句台词,“天子驾六”剧场的演员乔雷翔已满脸是汗。整部剧只有短短22分钟,乔雷翔要从现代穿越到古代,与“天子”相遇,三番五次的“冲突”,让本来对传统文化比较生疏的他,渐渐迷上了传统文化。

  像“天子驾六”剧场一样,戏剧幻城的各剧场采用前沿的技术、玄幻的手法,让相隔数百上千年的先人们穿越到今天,或深情或俏皮地和观众对话交流。这样的独特戏剧形式,迎来如潮好评。

  “看完‘天子驾六’好想去逛逛河南各地的博物馆”“看完‘张家大院’好想去逛逛康百万庄园等豫商大院”“看完‘覆斗书场’好想去现场听一场豫剧”……游客们的感慨表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就是打开河南文化的一个窗口,从这里出发,人们愿意再去名胜古迹看一看,进一步深度了解河南,刷新对中原文化、黄河故事的认知。

  这一有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剧目、近千名演员的戏剧之城,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演出时长最长的戏剧聚落群,一开业就迅速爆红。在不足半年的运营时间里,在汛情、疫情的考验下,这里依然接待了约50万名观众,总观剧人次近300万,其中近三成是省外游客。

  前不久,喜讯传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入选全国“2021文旅融合创新项目”。它的创新价值在于,在国内第一次将高雅严肃的戏剧艺术形式和主旋律文化题材有机融合,成为市场化的“消费主体”,作为“文化目的地”独立存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文旅文创融合的生动样本。

  有了只有河南·戏剧幻城这样现象级文化作品的示范引领,河南将会有更多传统文化被激活、更多文旅地标强势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