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豫讲坛网 河南实践 河南要闻

初心 2021热词的河南之解

时间:2021-12-31   来源:河南日报

  武警河南总队机动支队党员突击队在浚县卫河加固大堤。资料图片

  2021年,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重大战略决策: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一年来,全省各级党组织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深入开展,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上取得显著成效。广大党员干部坚持以党建“第一责任”引领和保障发展“第一要务”,办实事、解难题,聚人心、促发展。

  强筋壮骨 中原育新苗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婵

  660名省直、市直年轻干部“派下去了”,这些具有不同经历背景、怀着满腔热情的干部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将在基层大熔炉里炼出“宽肩膀”“铁脊梁”和真本领。

  306名优秀的乡镇(街道)党政正职干部“选上来了”,这些经过实践历练的基层干部走上副处级领导岗位,有利于他们提高站位、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全省“墩苗育苗”计划中,近千名干部“上”“下”交流任职,传递出省委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坚定决心,释放出省委进一步树牢干部到基层培养、在基层成长、从基层选拔的鲜明导向,为服务河南现代化建设全局添活力、谋长远、蓄英才的强烈信号。

  使命召唤,注重战略储备。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迫切需要一支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从组织需要、人民需要、时代需要出发,省委坚持把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主阵地,着眼未来30年发展,积极为年轻干部搭建平台,助力他们早日成才。

  优中选优,注重综合素质。组织上发现培养年轻干部,既要有一定数量规模,更要注重质的提升。我省这次选派过程突出科学精准选配、着力优化结构功能,更注重人选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以更严格标准做到首关必严、以更长远眼光坚持好中选优、以更有效举措注重精准优化。

  着眼长远,注重持续培养。“墩苗育苗”干部培养不能搞大水漫灌,更不能任其自然生长,要及时“施肥浇水”“修枝剪叶”。各级党委及组织部门把严管厚爱结合起来,在压担子交任务同时,关心关爱年轻干部,为年轻干部干事创业营造环境、创造条件。

  对于这次“墩苗”,年轻干部们都有着自己的期许。代冲曾就职于省发展改革委,这次“墩苗”到兰考县,任兰考县商务局局长。他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是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我要在基层这片热土之上把根扎下来,干出一番事业来,积极拓展招商引资思路,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不断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取得实效,在优化服务中凝聚党心民心、汇聚民意民力。” 

  闻“汛”而动 一线党旗红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延辉 代娟

  “要不是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挺身而出,把俺们一个个转移到安全地方,也就没有现在的平平安安。”12月29日,说起郑州“7·20”特大暴雨,新密市城关镇西瓦店村村民李春霞难掩激动。

  防汛抢险救灾一线高高飘扬的鲜红党旗,已然定格在百姓心里。

  灾情就是命令!7月20日,特大暴雨袭击郑州,全市两万多个基层党组织和40多万名党员积极响应,组建4200多个“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闻“汛”而动、冲锋在前,将强大的组织力转化为抢险救灾一线的凝聚力、战斗力,用实际行动筑起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红色堤坝”。

  总有一种营救不遗余力,总有一种倒下托起生命。任冀军、翟向、马新喜、荣宪周、王俊杰、王宏强、樊彦平、彭峰等党员同志用生命护卫生命,倒在了郑州防汛救灾一线,但他们燃起的希望之火长明。

  随着雨带北移,豫北告急,新乡勇战“洪魔”,唱响“抗洪壮歌”。

  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党员干部就是群众的主心骨。牧野区王村镇党委原副书记付作磊溃烂的双脚、凤泉区宝西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德云沙哑的嗓子、原阳县阳阿乡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姚玉洁大喇叭里的“霸气”喊话、凤泉区大块镇老党员赵乐民等人在桥下涵洞以身堵洞的身影……这些感人的瞬间被各大媒体和群众广泛转发,让他们一度成为“网红”。

  在新乡卫河彩虹桥、新中大道抢险现场,“军人留下,群众全部撤出”“党员突击队留下,其他人员撤离”的声音,更让人看到了党员干部“哪里有险情就冲到哪里,哪里紧急就出现在哪里,始终让党旗在抗洪抢险一线高高飘扬”的责任担当。

  风雨中原,万众一心。据统计,河南18.8万个基层党组织、376万名党员参与防汛救灾,在救灾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党小组)2.8万个,组建党员突击队3.6万个,划定党员责任堤3.2万段。洪水不退,党员干部一个不退;灾后重建,党员干部个个往前冲。

  风雨终过去,云开见月明。那高高飘扬的党旗,映照的是初心,汇聚的是使命,引领中原儿女于灾难中挺起脊梁、继续前行。

  战“疫”前线 奋勇担使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倩

  这一年注定难忘。每个人的故事都和疫情交织,也许生活有时被迫按下暂停键,内心却依旧怀揣着前行的勇气。

  这一年注定不平凡。疫情围城的日日夜夜,无数战士逆行出征,一抹抹最鲜亮的党旗红,成为战“疫”一线最亮丽的风景。

  总有一种力量叫“逆行出征”——

  战“疫”一线,一群“大白”再次出发。越过春夏秋冬,他们在定点医院抢救生命、与时间赛跑;不论高温严寒,在核酸检测一线,护目镜后的汗水与泪水早已溶在一起……

  “欢迎英雄回家!”2021年12月2日,在骑警一路护航下,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驻定点救治医院的医疗队员胜利归来。经过32天日夜坚守,180名河南中医人交出优秀的战“疫”答卷。

  “我是党员我先上!”“有事找党员!”郑大三附院的医护人员把信念写在防护服上,这是病房里最温暖的指引,是患者最感动的话语。

  总有一种坚持叫“我必担当”——

  危难关头,来自四面八方的战“疫”力量集结出发。他们是社区卡口的党员干部,清运垃圾、站岗扫码,为每一个家庭守住安全屏障;他们是核酸检测一线的“红马甲”,一遍遍维持秩序耐心解答;他们更是无数个人,是每一个或挺身而出或默默奉献的你我。

  “胡辣汤为泡馍加油!”近日,洛阳三家医院组成医疗队,前往陕西支援疫情防控。出发前,队员们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定不负嘱托,圆满完成支援任务。”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是一曲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抗疫赞歌。

  总有一种考验叫“患难与共”——

  烈火见真金。真情在疫情考验下更显珍贵,在信念映照下闪出光芒。

  比如爱情。河南省中医院急诊科护士周亚丹,因为抗疫婚期一拖再拖;郑州市金水区丰庆路街道的一对战“疫”夫妻,各自坚守岗位,两个鸡蛋就当作生日礼物。

  比如成长。更多的“90后”“95后”党员冲上一线,他们用肩膀扛起生命的重量,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坚强的战“疫”英雄,在大战大考前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为构筑中原防线,守牢生命健康贡献力量。 

  移民村里 旧貌换新颜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刁良梓

  12月29日午后,冬日暖阳驱散了寒意。进入淅川县上集镇张营村党群服务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一面墙的奖牌,最抢眼的就是去年11月张营村抱回的“全国文明村镇”奖牌。

  坐落在丹江口库区的这个移民新村,现辖5个村民小组、550人,家家户户都住上了二层小楼。提起如今的好日子,该村退休老教师王西谦喜上眉梢,专门写了一首小诗:“张营新风景,雅许桃花源。烟消小山出,公路穿村通。花柳知仙令,房亭见古风……”

  2010年,响应国家南水北调移民迁安政策,张营村2047人外迁、247人后靠安置,建设张营移民新村。

  该村老支书李占平谈起往昔,感慨不已,他说,当初由于村里既有外迁移民,又有内安移民,治安问题突出、村务账目混乱,连续几年被上级组织定为“软弱涣散村”。

  张营村全新的面貌从2018年村“两委”换届开始。在组织部门的精心组织和指导下,张营村依靠群众,选出了过硬的村“两委”班子,李占平高票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新官上任三把火,李占平的第一把火就是为群众办实事。2017年,张营村与某公司签订了800亩水库消落区土地的租赁合同,该公司一直未付租金,群众意见很大。李占平上任后,带领村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实地查看,收集相关证据,深入企业沟通,最终该公司支付租金10.5万元。随后,村里又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征求民意,重新对外公开招租,如今每年的租金都有十几万元,村民一片夸赞。

  说起如今的张营村,该村党支部书记周金自豪感满满,他告诉记者,如今村里有香菇、果树和苗木花卉三大基地,村民们的土地流转给了淅川一家园林公司,“每亩地每年的流转费1050元,村民闲暇时到基地务工,年底还有分红,等于有了三份收入!”

  上集镇党委副书记余海龙介绍,今年年初上集镇成立了沟域经济联合党委,下设7个联合党支部。张营村所在的板桥川流域联合党支部下辖16个行政村,其中有11个移民村。“我们要通过抱团取暖,打通产销堵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把移民村推入发展新赛道。”余海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