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中心组学习 学习服务 省外集萃

【北京市】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时间:2022-09-09   来源:北京日报

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议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

蔡奇主持并讲话  陈吉宁  李伟  魏小东  殷勇参加

  昨天上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委书记蔡奇主持并讲话,强调,要更加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努力建设好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市政协主席魏小东,市委副书记殷勇参加。

  学习会上,与会同志紧密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交流学习体会。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阐释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政方针和行动纲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前瞻性、指导性,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做了重要政治准备、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大家一致认为,坚持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我们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以巨大理论勇气和高超政治智慧,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焕发新的勃勃生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着眼于我们正在做的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后焕发的时代价值;充分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两个结合”把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与人类历史上最悠久最连贯的智慧宝藏紧密联结,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同鲜活的中国具体实际及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

  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是指引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是照亮前进道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灯塔。回顾新时代这10年,在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党领导人民采取一系列战略性举措,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都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些伟大成就,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力的充分印证。只要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我们就能赢得历史主动,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大家一致认为,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是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掌握运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浩瀚深邃、博大精深,既部署“过河”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问题,为我们做好各方面工作提供了金钥匙,是我们最管用、最鲜活的思想方法宝库。我们要熟练掌握其丰富内容和具体结论,又要深入把握和运用好贯穿其中的鲜明人民立场、宏阔战略视野、求真务实作风、强烈问题导向、敢于斗争精神等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

  大家一致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做好新时代首都工作指明了方向。首都工作每前进一步、京华大地的发展变化,都凝结着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教诲。新征程上,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落地生根,形成更多生动实践,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

  (《北京日报》2022年9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