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河南实践 出彩河南

“十大战略”进行时丨广阔天地日日新——以能力作风建设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时间:2022-09-21   来源:河南日报

  中原沃野,天下粮仓。金秋时节,五彩斑斓的美丽画卷渐次铺展。又是一个丰收季。

  建设现代化河南,大头重头在“三农”,潜力和空间也在“三农”。

  立足基本省情,锚定发展目标,一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扎扎实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以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同构”提升农业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

  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丰袤的广阔天地成为充满勃勃生机和希望的田野。

  粮食稳

  稳住经济大盘

  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看样子,秋粮收成差不了!”长葛市石象镇种粮大户步松亚说,去年麦播推迟,今年夏播又遇高温,一年来,种地难题接连不断。政策支持、科技支撑、种粮补贴、田间地头闪耀“志愿红”……关键时刻的“组合拳”,让步松亚吃下了“定心丸”。

  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中国碗里必须盛更多河南粮。粮食生产既是河南的王牌和优势,又是河南必须担起的如山之责。

  ——政策精准发力,稳住种粮预期。前不久,为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筑牢产粮大省根基,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牢记领袖嘱托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意见》,把保障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举全省之力打造新时期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核心区。

  面对近十年来最复杂的冬前苗情和病虫害,河南采取一系列超常规超强度举措,统防统治、应防尽防,2022年夏粮总产762.61亿斤,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最近,省财政再次下达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9.98亿元,今年下达的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累计达到37.16亿元。

  ——藏粮于地,农业“身板”更有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滑县“田保姆”杜焕永种粮底气更足。“虽然遭遇高温干旱,但目测玉米产量没受啥影响。浇地刷卡,省时省力。”他说。

  从会种地到“慧”种地,智能灌溉设备、物联网农业气象站、“四情”监测系统等,智慧农业尽显“科技范儿”,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截至目前,我省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在今年抗旱保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藏粮于技,农民挑起“金扁担”。

  去年河南有1000万亩小麦晚播。“一年到头,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下地的路上。”全省各级专家、农技人员常年奋战在“露天工厂”里,总结出一整套成熟的晚播及弱苗转壮技术,夯实了夏粮丰产的科技根基。

  从神农种业实验室加速建设到“中原农谷”呼之欲出,河南育成小麦品种数量和质量均居全国领先水平,种植的小麦85%以上都是自育品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

  夯实粮食“压舱石”,服务全局显担当。

  农业强

  “三链同构”提质增效

  满足人们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的需求,解决新形势下农业生产的结构性矛盾,河南把重点放在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同构上。

  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临颍县万亩辣椒种植基地里,红彤彤的辣椒长势喜人,收获后将被送往该县产业集聚区的颐海食品有限公司,经过大锅炒制,变成一袋袋香气扑鼻的海底捞火锅底料。

  “以前农户种啥卖啥,现在跟着厨房调结构、盯着车间管田间。”基地负责人王偌飞说。临颍辣椒年产量13.7万吨,年交易额55亿元。9月15日,“中国数字辣椒之都”花落临颍。

  大田作物也能“七十二变”。9月7日,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揭牌。玉米在这里摇身一变成为乳酸、乳酸盐、乳酸酯等高科技产品,仅金丹乳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消化玉米产能就达40万吨。

  产业链打开了传统农业大省跃升为农业强省的“总开关”,延津(优质小麦)、泌阳(夏南牛)、信阳浉河区(茶叶)入选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建设名单;全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65%,生产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方便面、四分之一的馒头,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省两个万亿级产业之一。

  提升价值链,提质又增效——

  “春不过旱、夏不过热、秋不过涝、冬不过冷”,独特的气候环境,孕育出温县岳村街道韩郭作村铁棍山药的绝佳品质。

  “作为全村的致富宝贝,铁棍山药去年种植面积达2700余亩,亩均产量3500余斤,每斤售价5—10元。凭借铁棍山药特色种植加工,今年3月,我们村被评为首批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该村党支部书记韩秋太自豪地说。

  “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我省打造“豫农优品”整体品牌,截至目前,我省已有国家级农业品牌25个、省级农业品牌821个。

  通过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农业大省的粮油产能优势,也升级为加工优势、产业优势、品牌优势,价值链不断提升。

  打造供应链,打通全环节——

  “南正阳、北善堂,善堂花生闯名堂。”河南丰盛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浚县善堂镇建设仓储冷链物流区,联合方圆150公里内的花生种植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发展成为集花生收购、初加工、仓储、物流、现期货交割等功能于一体的花生物流交易中心。

  像丰盛这样的交易中心在我省越来越多。今年我省将继续重点打造口粮生产、粮食储运、食品加工、农业装备、农业科技、农产品期货“六大中心”,让更多“豫农优品”走进“国人厨房”、走上“世界餐桌”。

  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农业正在成为越来越有奔头的优势产业。

  农村美

  打造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好以乡村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现代化是必须拿高分的“必答题”。

  立足实际,规划先行——

  长垣市蒲西街道米屯村,拥有厨师108名,被规划定位为“厨师之乡、美味米屯”,举办了两届“厨乡米屯厨娘大赛”,村集体年收入达到50万元;

  清丰县双庙乡单拐村,规划以红色旅游“旺”村,延伸军事体验拓展基地等多种新业态;

  嵩县黄庄乡三合村以绘画写生“兴”村,打造豫西山水旅游、研学度假、写生创作的特色艺术小镇……

  根据地形地貌和资源禀赋的特色,全省县(市)的村庄分类和布局规划已经全部编制完成,1.4万个村庄有了实用性村庄“画像”。

  人居环境,整治增“质”——

  在洛阳市孟津区西霞院街道郭庄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有一个带二维码的垃圾箱,每天流动垃圾车准点穿行在街头巷尾。“过去一倒了之,现在搞垃圾分类,扫二维码上传分类照片就能得到‘绿色积分’,可兑换物品。”村党支部书记李鹏飞说,“通过‘二次四分法’,由农户初分、保洁员细分,将垃圾分为可腐烂、可回收、有毒有害、其他不可回收4类,实现垃圾变废为宝,垃圾源头减量60%。”

  治理“六乱”,开展“六清”,我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所有行政村,“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越来越多。

  乡村治理,强基铸魂——

  金秋夜,修武县西村乡大南坡村的舞台上,古老的怀梆戏与摇滚乐队一同演出,来了一场现代与传统的“同框”。

  围绕“文明幸福星”,大南坡村委会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积极争创“五星”支部,提升引领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能力。

  “有文化、有产业,在家门口挣钱,生活真叫一个美!”去年,在村委会的大力扶持下,大南坡村村民牛炳富的民宿开业了。旅游旺季,房间提前半个月就被订完了。目前,“文化”已成大南坡的名片,年吸引游客10万余人次。

  通过深入实施村党组织堡垒工程和“头雁”工程,文明乡风正在劲吹中原乡野。

  农民富

  开启幸福新生活

  大别山下,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就是一个多彩田园。

  四方景家庭农场里,红色的是花卉苗木,黄色的是稻谷,蓝色的是水产养殖,绿色的是茶叶。曾经的贫困户杨长太完成人生“三级跳”,成为致富带头人。如今作为农场负责人,他为脱贫人员提供岗位,给乡亲们发工资一年就要100多万元。

  红色文化研学区、传统文化传承区、民俗文化商业区、特色农业展示区、“光山十宝”加工区,东岳村雄心勃勃设计定位五大功能区,前景光明。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多元收入。一年来,我省实施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积极培育“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新产业新业态,随着农产品出村进城,农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没想到考了个大货车驾照,政府还给补助了2000元!”洛阳市孟津区横水镇红桥村村民崔顺治参加了区里组织的大货车驾驶员培训班,顺利取得A2驾驶证,在一家运输公司当了司机,月工资6000元以上。

  ——技能培训,增加就业“含金量”。一年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农村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培养更多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管理者和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今年,我省将完成农业农村从业人员和转移就业劳动力培训持证任务50万人次。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原大地,日日新,又日新。

  专家点评

   稳住“三农”稳住基本盘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农村组织与制度研究室主任 崔红志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大省、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大省,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实现河南的现代化。可以说,“三农”是河南的基本盘,农业农村的现代化进程,直接决定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河南把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十大战略”之一的一年来,深刻理解“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牢牢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积极探索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有效途径,以“三链同构”为抓手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尤其是打造“中原农谷”、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令人印象颇深。从目前取得的成效看,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齐头并进,势头良好。

  从决胜脱贫攻坚,到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河南开了个好头,但接下来的任务将更加艰巨。农业的比较效益、技术的推广应用、人才的培育培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还有很多“隘口”和难关要过。相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河南一定会展现出粮食稳、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

  (本报记者刘晓波整理)

  亲历者说

  从“纸上”落到“地上”

  □舞阳县委常委、马村乡党委书记 韩亮

  眼瞅着一间间仿生态智慧菇房陆续竣工,我终于舒了一口气,绿网菌业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总算进入投产倒计时。

  这个总投资3.5亿元的大项目,是我到马村“墩苗”后遇到的第一个大“考验”。原来在机关坐办公室,现在要和施工项目打交道,就像第一次攻山头,焦虑又心切。

  到县里报到后,第二天,我就热情地联系投资方,了解项目落地时间表。没承想,被浇了一头冷水。对方看我是个初来乍到的新人,对投资意向落地表现出一些犹豫。

  为了落实这个项目,我四处打听,得知对方最关心项目相关的土地、交通、基料、人工等要素后,我为之量身定做了一个详细的规划方案,选定一块紧邻省道面积约百亩的设施农用地,附近还有1个食用菌专业种植村和1个大型秸秆综合利用企业,能够提供上下游产业服务。满满的诚意打动了投资方,再次洽谈后,双方当场完成了后续签约。

  “媒人”不好做,“接生婆”更不好当。由于是新业态,相关部门对生态菇房算不算设施农业有疑虑,我就专门请教了省城专家,并和企业、有关部门负责人到外地考察,在一个半月的时间里,仅郑州就跑了四五趟,终于办好项目前置手续。

  给项目争取更多资金、尽快拿到相关证件……一桩桩、一件件琐碎繁杂,我们想尽各种办法进行协调、沟通,项目终于一步步从“纸上”落到“地上”。

  随着项目建设不断推进,马村的乡村振兴蓝图也日渐清晰。看好发展前景,一些本在外地发展的食用菌种植户陆续回到马村。近2000个就业岗位、5万吨以上的农业废弃物消纳能力、万吨以上的高端食用菌年产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变成现实,为马村的乡村振兴涂上一抹亮眼的“生态绿”。产业兴,人气旺,我感觉,在农村这片广阔天地,越干越有干头,越干越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