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河南实践 出彩河南

非凡十年 出彩中原丨绿水青山带笑颜

时间:2022-10-10   来源:河南日报

  从距离地球500公里外的太空看河南,是什么模样?前不久,“河南一号”卫星拍摄的首批河南影像发布,遥望中原,盈盈山水间藏着几分浪漫——

  窈窕黄河穿豫而过,绿色飘带萦绕项间。以垒土之功打造沿黄生态保护示范区,建设百公里沿黄生态廊道、千公顷湿地公园群,蜿蜒万里如画。

  河南“塞罕坝”民权林场,晶莹翡翠镶嵌胸前。6.9万亩林地在黄河故道筑起绿色长城,昔日风沙地,今朝碧浪摇。

  大别山北麓林荫下,“鸟中大熊猫”朱鹮自在飞翔。从濒临灭绝到家族兴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朱鹮在罗山县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安营扎寨,繁衍生息。

  “天眼”镜头下中原自带美颜,现实中河南更加光彩照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全党全国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希望全社会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身体力行、真抓实干,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青山不墨千秋画,绿水无弦万古琴”。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点燃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非凡十年,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建设生态强省,美丽河南越发现实可感。

  “后进生”美丽逆袭

  巨闸揽江卧,船行碧波间。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察看工程运行情况,乘船考察丹江口水库。端起一杯新打上来的水库水,总书记迎着光看了又看,笑着说:“‘水龙头’水质不错!”

  问渠哪得清如许?

  库区工程启动那年,达标河段不足一半。为守好丹江口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水质安全,我省一手出重拳,关停整治沿线污染企业、关闭搬迁养殖场、养鱼场,在附近乡镇建设垃圾、污水处理厂;一手下绣花功夫,为干渠沿线植绿增绿护绿,数百公里“绿色长廊”“清水走廊”美景常在。

  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河南段)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一渠清水永续北送,工程沿线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人,北京城区七成以上、天津几乎全部主城区居民都喝上了甘甜的南水。

  俯瞰中原,如果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是“八横六纵、四域贯通”河南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规划的纵向大动脉,那么,母亲河黄河就是我省跨越东西,连通山区和平原的横向生命线。

  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2019年,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牢记殷殷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扛稳政治责任。今年5月17日,河南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召开,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要统筹保护治理,在改善生态环境上取得新成效,让母亲河更加健康、更加美丽。

  守护母亲河、聚焦生态河、依托文明河、打造数字河、建设幸福河,我省统筹推进黄河河南段堤防建设、河道整治、滩区治理、生态廊道建设,501公里标准化堤防捍卫大河安澜,“四乱”问题动态清零,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面消除,30万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圆满完成……

  大美黄河日新月异。

  万里黄河孟津蓝。由于小浪底水库、西霞院水库蓄水,浊浪滚滚的黄河流到孟津段,变成碧波荡漾的清水河,湛蓝似海。

  千里画廊金镶玉。无论是从三门峡到开封,还是从济源到濮阳,滔滔黄河两岸生态廊道如同绿链,串起河道、滩区、防护林……好一幅浓墨重彩“千里江山图”。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从豫西伏牛山到豫东平原、从豫南大别山到豫北太行山,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和精细规划的“工笔画”,绘出一幅大美生态画卷,曾是生态环境“后进生”的河南,正在演绎一场全方位的美丽逆袭。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

  “美不美,先看水。”沈丘县居民张自强回忆,由于上游大量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沙颍河曾经臭气熏天。铁腕治污后,水清河畅,张自强喜上眉梢:“鱼儿跳、野鸭闹、水变清、群众笑。”

  去年,全省160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Ⅰ~Ⅲ类)水体比例为79.9%,高出国家下达目标6.1个百分点。

  ——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雾霾天气曾是大家关注的焦点,2015年,一个名为“郑州空气一目了然”的空气质量观察公益项目诞生了。志愿者每天以郑州二七塔、紫荆山公园等地标为背景拍摄天空,“那时一张蓝天白云照能刷爆朋友圈,如今早已成日常。”

  数据为证。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56天,优良天数比例超过70%。

  ——青山常在,绿意渐浓。

  在焦作市中站区龙翔山护林员赵本红眼中,太行山越变越美,20世纪80年代我省对太行山进行生态修复以来,“树高了,林密了,野猪、黄羊回来了,干涸多年的泉眼,竟又冒水了!”

  草木葳蕤,花香氤氲。气象卫星监测结果显示,2000年以来,我省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平均每年增加0.4个百分点。2021年平均植被覆盖率为57.5%。

  ——生物多样,“稀客”常临。

  三门峡市天鹅湾本无名,亦无天鹅,只有农民在此开荒种地。2019年,这块滩地被规划为湿地,生态修复治理后,天鹅结伴而至,成为冬日一景,“天鹅湾”实至名归。

  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稀客”“贵客”成为“常客”,不仅有天鹅。去年1月,77只濒危动物中华秋沙鸭在商城县鲇鱼山水库越冬,创下其在河南越冬数量最高纪录。世界极危物种青头潜鸭,从新乡到南阳,都留下曼妙身影。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孕育勃勃生机,345处各类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全省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80%的典型生态系统。

  绿风拂面,中原城乡处处新。

  城市颜值气质俱佳。“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完整的城市蓝绿空间网络,“人在城中、城在画中”。看面子,我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数量达16个,省辖市级国家森林城市数量居全国前列。观里子,城市更新行动加速推进,今年力争60%以上的城市社区绿色社区创建达标,宜居、韧性、智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方便、更舒适、更美好。

  田园乡风惹人醉。10607个村庄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121个涉农县(市、区)基本建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33.4%,“美丽小镇”“四美乡村”“五美庭院”渐次铺陈,特色小镇、古村老宅游人如织。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描绘的美丽中国,激发亿万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凝聚起中原儿女建设美好家园的同心合力。

  向绿而生筑牢基石

  PM2.5,一个曾经老少熟识的专业名词,现在鲜被提及。当年卖到脱销的空气净化器,逐渐淡出视野。

  2021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0.1%,与2015年相比,PM10、PM2.5年均浓度分别累计下降39.4%、41.6%。

  环境的点滴改变,来自生态文明体系“四梁八柱”的牢牢支撑。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重大战略部署,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治国理政重要内容,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用生态文明之光照亮前行之路,构建政策体系,实施专项行动,生态保护犹如一颗种子,悄然埋进新时代河南高质量发展的基因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速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河南闻令而动,一场自上而下、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污染防治攻坚战迅速推进——

  由省委书记、省长任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双组长”,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分管生态环境保护并兼任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河南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相继印发……

  一微克一微克抠、一个断面一个断面守、一个点位一个点位查,2020年年底,我省9项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

  河湖长制全面建立,一个由河湖长统一领导、河长办协调、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河湖管护新格局基本形成——

  左手一个编织袋,右手一把长火钳,每天雷打不动巡河捡垃圾。自从担任丹江口水库村级河长后,淅川县香花镇环湖村党支部书记方兴江的“造型”常年如此,如今,他经常空手而归,愉悦却油然而生:“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标准,哪里还有垃圾。”

  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设立,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自己的“绿管家”——

  10月6日,雨后的薄雾尚未散开,登封市大金店镇三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杨晓东就出发了。查看道路是否被冲毁、林木是否有折断或倒伏,留意森林病虫害情况,作为村级林长,他每周至少上山巡查一次,每棵树的模样都刻在他心里。

  森林河南、生态修复纳入生态建设重要规划,大河大山大平原保护治理有章可循——

  国有济源市南山林场,三代人咬定荒山不放松,在砂岩碎砾为主的“困难地”上植出20万亩人工林,写就愚公移山新篇章;国有商城黄柏山林场青山不老,66年间育出全省森林覆盖率最高、集中连片人工林面积最大、林相最好、活立木蓄积量最多的国有林场,成为国家林草局推广的森林经营“样板”。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掀起“绿色风暴”,成为环境监管模式的一次变革——

  2021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开封市“人工造湖”问题,河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坚决扛牢生态环境保护政治责任,立即成立河南省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整改方案,多部门协调联动,马家河灌溉、调蓄、生态功能相继恢复,昔日人人掩鼻的“臭水沟”蝶变成风景如画的“绿丝带”。

  去年,省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开展,省委书记楼阳生对督察工作作出指示批示:改进督察方式,强化跟踪问效,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省长王凯指示,要彻底摸清生态环境问题底数,解决顽瘴痼疾,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高位推动,尽锐出战。今年3月,省委第一批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圆满收官,曝光典型案例27件,向地方交办有效环境问题举报件1883件。截至目前,办结完成率98.1%。

  ——生态保护理念成为共识。

  减排不是减生产力,也不是不排放,而是要在经济发展中促进绿色转型、在绿色转型中实现更大发展。

  要绿色的GDP,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纳入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体系,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各级党委政府自觉扛起保护绿水青山的政治责任。

  不搞大开发不是不要开发,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淅川年产值2亿元的化工厂主动关门,从“零”开始研发民用建材;栾川金矿矿主自觉封堵矿洞,参与生态修复并投资开发老君山景区……企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普遍增强。

  建设生态文明,人人有责,也人人可为。全民义务植树如火如荼,去冬以来全省义务植树超过11000万株;新能源汽车热度攀升,截至今年3月底,全省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66.7万辆;共享单车成短途出行首选、“光盘”行动蔚然成风……全民共建美丽河南合力不断积聚。

  绿色已经成为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也正成为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这十年,河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认识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制度出台频度之密前所未有,监管执法尺度之严前所未有,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亦前所未有。

  低碳转型笃定前行

  “要坚持走绿色发展的路子。”“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到光山县槐店乡司马光油茶园考察调研时对油茶产业寄予厚望。

  荒坡变绿坡,绿坡变金坡,如今,司马光油茶园油茶种植面积达到2.7万亩,覆盖6个村41个村民组,年产值近亿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道路,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8月18日,全省绿色低碳转型工作会议召开,河南绿色发展之路越发清晰——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当前和长远、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进展。

  ——厚植“绿水青山”。

  寒露至,鸿雁来宾。漫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木清香,寂静深邃,只闻鸟鸣虫吟,溪流潺潺。

  小秦岭是我国重要的金矿床密集区,曾是全国第二大黄金生产基地。肆意无度开采,这里一度污水横流,满目疮痍。

  随着521个坑口封堵关闭,1.3万个生产生活设施拆除,近百万株树苗播绿撒翠,巨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彰显——

  森林里,负氧离子浓度达到空气质量一级标准的24倍,2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安家落户;山脚下,灵宝市寺河乡苹果远近闻名;邻近的故县镇河西村风景如画,村民纷纷吃上“生态旅游饭”。

  金山变“金山”。小秦岭的发展是一扇窗,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遍地生花。全省累计创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11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29个。

  同样是树林,新县沙窝镇汪冲村的5000多亩杉树林却有了新身份——碳汇林,不用卖木材,山林固定的二氧化碳就能在碳交易市场换来“真金白银”。

  植绿固碳持续提升,按照森林河南生态建设规划,到2027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森林植被碳储量达到1.4亿吨。

  ——加快绿色转型。

  “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立足河南实际,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交通运输结构偏公路,大力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既是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迫切需要,更是建设美丽河南的根本途径。

  以绿色发展引领农业生产提质。

  麦收过后,滑县万古镇杜庄村机声隆隆,秸秆粉碎机所到之处,半拃高的秸秆被瞬间粉碎、均匀翻进土壤还田。几公里外的合作社,秸秆除尘揉丝打捆一体机不停翻转,回收的小麦秸秆变成饲料,运往养殖场。

  “秸秆就地混土还田和测土配肥,一亩地施肥量减半,小麦反而能增产。”滑县种粮大户杜焕永说。

  绿色耕作,农田“健身”。全省测土配方施肥覆盖率超90%,化肥年使用量连续五年负增长,土壤质量明显改善,老百姓吃得更放心、更健康。

  以环境治理倒逼经济发展增效。

  新技术加持,华润电力焦作有限公司生产一度电只需消耗标煤270多克,发电余热还能用于集中供暖。而这个煤耗数据,曾高达近400克。

  统计显示,10年来,我省累计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21万辆;整治取缔“散乱污”企业12万多家;大宗货物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传统产业持续推进节能降碳,经济社会发展的能源消费空间不断拓展。

  以循环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

  走在鹤壁街头,无人扫地机自行“巡检”,智慧交通系统24小时“在岗”……这个因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通过优势再造,引进数字经济龙头企业20多家,带动400余家数字企业快速集聚,经济“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省委书记楼阳生指出,要把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抓住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以科技含量提升发展绿量。十年来,勇于把绿色低碳发展带来的机遇转化为科技创新的动力、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累计降低约37.3%,以年均1.3%的能源消费增幅保障了年均7.0%的经济增长。

  未来已来,将至已至,河南正点燃绿色发展引擎,盎然绿色必将成为中原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良好生态必将成为老家河南幸福生活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