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河南实践 中原新论

三屏两地一线牵丨全方位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时间:2023-03-10   来源:河南日报

  

  张全收代表在北京通过视频与本报记者连线。本报记者 董亮 摄

  马豹子代表在北京通过视频与本报记者连线。本报记者 董亮 摄

  本报记者刘晓波视频连线在京的人大代表。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鸿翔 摄

  □本报记者 刘晓波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3月9日,记者“云端”连线全国人大代表、宝丰县赵庄镇大黄村党支部书记马豹子,全国人大代表、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张全收和我省相关部门负责人,一起畅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增收的话题。

  延长产业链条

  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

  宝丰县赵庄镇,人称“中国魔术之乡”,乡亲们过去靠着魔术演艺为生,今天赵庄镇大黄村拉长魔术产业链条,群众逐渐走上致富路。

  “大黄村是赵庄镇魔术文化的发祥地,村里老人小孩都会变魔术,家家户户靠外出表演魔术为生,最多时我们村曾有170多个演出团队、1000多名农民从事魔术演艺。2000年左右,受电视、网络的冲击,魔术演艺事业不景气、赚钱难。”马豹子2009年回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把全村土地进行整体流转,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建成大黄村文化产业园,把周边的零散商户吸引过来,拉长魔术文化产业链条,打造了“以演艺为抓手,不卖门票卖产品”的新营销模式,建设了全国知名的农村图书批发市场和魔术商品市场,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6000元提高到3万余元,辐射带动全国各地13万人就业。

  从“靠山吃山”的魔术表演延伸到魔术用品销售,再瞄准电商和直播的风口,大黄村成功发展为制造销售渔具的专业村。目前,全国70%的渔具都来自大黄村。

  马豹子坦言,2020年,受疫情影响,大黄村的图书批发市场和小商品批发市场也按下了“暂停键”。后来,他们带领村民多次到浙江、河北、山东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建成了电商直播创业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万购网络直播、逆流渔具、威海沧渔渔具等电商直播公司,如今已有16家上规模的电商与供应链管理企业入驻大黄村的电商产业园,带动周边乡镇近万人创业、就业。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省持续开展田园增收、养殖富民、乡村旅游、电商流通等产业发展十大行动,打造“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乡村特色产业提档升级,价值链不断提升。

  就业带动

  增加农民务工收入

  全面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离不开就业。张全收有个响亮的外号叫“农民工司令”。“看到很多农民工兄弟找不到好工作,我就成立了深圳市全顺人力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干起了劳务租赁生意。”张全收说,通过他们公司招来的农民工,包吃包住包培训,“打包”送到有需要的工厂工作,工资给付到公司,公司再发到农民工手上。如果没有安排上工作,公司提供吃住,每天还发补助。20多年来,靠着这种模式,张全收累计安排了230多万人次农民工就业,帮助10多万个农民家庭走上致富路。

  随着用工环境的改变,传统的劳务派遣方式与供求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企业招工难,农民工找工作也难”的现象。解决这个矛盾,需要借助信息化技术,在供需精准对接上下功夫。张全收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建立了一个以深圳为中心、辐射全国的网络招工平台,农民工只需打开手机一点,就能知晓哪个城市、哪个企业需要人,需要什么样的人。用工单位同样能知道有多少符合条件的求职者、他们分布在哪里。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着力推动稳岗就业,采取“点对点”对接、有组织有计划统一送达、发放交通补贴等方式,支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优先外出务工。截至去年11月,全省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务工就业达232.22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3.04%。

  技能培训

  为乡村振兴夯实人才基础

  2020年,大黄村电商直播基地建成。在大黄村,人人是主播、家家做电商。马豹子介绍,刚做电商的时候,他们出去学习先进经验,还高薪聘请郑州、河北、浙江等地的讲师过来开展电商直播培训。

  “当前,农村电商直播还面临很多问题,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人才短缺。”马豹子表示,从选择产品、剧本写作到直播过程管理和直播结束后的复盘数据分析,从文案、图片、短视频制作到社群推广、粉丝管理,农村电商直播整个产业链条都急需人才。只有加强专业化、系统化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电商直播人才质量,才能助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开春之后,拐子杨村村民参加县里组织的‘人人持证’培训的热情很高,一位农民拿到育婴师证到县里当月嫂,月薪8000元起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你拿到哪个领域的证就到哪个领域务工,实操和理论都懂行,工资自然就高了。”张全收说。

  去年,我省开展种养大户、农副产品加工、乡村建筑工匠、转移就业劳动力等各类涉农技能培训,合力培育高素质农民24.3万人,新增技能人才52.1万人。越来越多的“千里马”驰骋在广阔天地,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