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创新性发展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不竭精神动力,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举措。“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键在“有效”,即有效实现古今转换、古为今用。

  有效之本——从必由之路到明体达用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根本遵循。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必由之路”“最大法宝”是对整体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包含着创造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随着西学东渐,文化交流碰撞不断深入,中华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不同程度地发生着,但只有马克思主义才真正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推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实质性、根本性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充分认识“第二个结合”在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的重大意义。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思想品格,明确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绘制了文化发展的宏伟蓝图,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有效之基——从多点开花到全面深入

  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博大昭示了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全面性,精深昭示了中华文明的根本性和深刻性。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用“满天星斗”形容中华文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多元一体的文化特性成就了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从三苏祠到殷墟遗址,从曲阜“三孔”到岳麓书院,从嘉峪关关城到福建朱熹园,从云冈石窟到潮州古城,习近平总书记每到一地,都考察文化遗产,指明文化发展方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呈现出多点开花、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高度概括,阐明了中华文明是什么的本质问题,中华文明往何处去的方向问题,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动力问题,充分体现了对中华文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统一,是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指南。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做到对中华文明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的统一。用大历史观全面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将中华文明视为一有机的文明体,从文明体的角度把握其各个发展阶段和各个发展部分。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本质性。

  有效之方——从数字赋能到形神兼备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现代方式。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加速发展,为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来了新契机。科技支撑文物保护,科技赋能文化体验,数字整合文化资源,数字推动文化传播,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让文化有科技含量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动能。数字技术光彩夺目的表现形式,给传统文化元素穿上了现代外衣,但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当人们瞩目于光与影的绚烂时,有可能忽视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神韵。因此,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要赋其形,而且要传其神,做到形神兼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思想理念才是最应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内容。早在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构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对“讲清楚”以及“深入挖掘和阐发”的强调,其实就是说明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时要做到传其神、通其意。近年来,河南在形神兼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上善作善成,《唐宫夜宴》《龙门金刚》“中国节日”系列节目让静的文化动了起来,走进了现代人的生活之中,强烈的视听冲击和独特的审美体验让更多人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的一脉相承、交相辉映,通过科技赋形让古老的文化实现了华丽的转身;实施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聚焦“今、古、人、事、物、书”6大研究板块,深入研究、系统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核心要义、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可谓传其神、通其意的典范工程。

  有效之境——从自信自强到新的使命

  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新境界。从文化自信到自信自强,再到担负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规律的深刻把握,文化自信是基础,文化自强是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结果。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深厚基础和重要资源,也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传统与现代既不是割裂的,也不是绝然对立的,相反,传统能够赋予现代以深厚的底蕴。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揭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古代文明的内在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深厚滋养,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包含着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多个层级,有服务经济发展、维系社会和谐、满足精神需求等多种面向,其根本主旨是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国式现代化互为表里,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均富、崇德、天人、重和思想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

  中华文明的历史是“古”,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今”,“第二个结合”是贯通古今未来的枢纽。在新的起点上,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勇做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阐释者、建设者、传播者。

  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两个结合’视阈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研究”(2021SJGLX945)的阶段性成果

  (执笔人:河南科技大学 闫利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