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中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并强调从“七个着力”充分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回望历史——深刻领悟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根基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就在于其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从国家角度讲,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传统,在长期的历史融合中,形成了多元一体、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的统一性。从文化的包容性而言,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它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以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对世界文明进行整合、包容,越包容,就越是得到认同和维护,就越会绵延不断。从世界文明发展角度来看,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和平、和睦、和谐的理念,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突出特性为中华文明“精准画像”,意蕴深刻,引人深思。

  立足现实——深刻把握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时代脉搏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事业的发展,向内表现为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对外则表现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河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区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基底,创新打造的《唐宫夜宴》《洛神水赋》及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屡次出圈,引起全国的关注;河南博物院率先推出的“考古盲盒”,“火”出国门,漂洋出海,唐宫文创等国潮文创产品成为出彩河南的一张亮丽文化名片。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题中之义。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殷墟考察,动情地说:“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深入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指明方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把我们党对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河南文脉悠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在考古研究诠释、遗产保护利用等方面展现了河南的文化自觉与担当。

  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是贡献国民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具有知识密集、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低污染等特点,在物质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同时,文化产业的价值链具备极强的衍生效应、嫁接效应、共享效应和外溢效应,是推动千行百业高质量发展和文化内涵提升的基础性引擎产业。全国文化产业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文化新业态行业发展韧性持续增强。河南积极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据统计,2022年河南文化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65.1亿元,规模以上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249.1亿元,比上年增长39.4%,增速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文化产业41.6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率不断上升,已成为河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引擎。

  开创未来——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新时代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提出了“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号召,发出了“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动员令。

  衡量文化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经济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产品。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以追求幸福感为核心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

  近年来,河南200余名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创作采风,创作出了一批生动的、“接地气”的优秀作品——30卷的《“深扎”文丛》、感人至深的歌剧《银杏树下》、讴歌新疆兵团精神的大型交响合唱《兵团颂》、家国命运交织的豫剧《大河安澜》、揭示众生百态的曲剧《鲁镇》等等,彰显了河南文艺工作者的时代担当、文艺使命和河南特色。

  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传承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从中汲取智慧、寻找新的精神力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展现出永恒魅力、绽放出时代风采。河南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和灵感创作的《大宋·东京梦华》《禅宗少林·音乐大典》《黄帝千古情》《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等演艺项目迅速出圈。

  坚持正确的发展观,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注重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多媒体、游戏动漫、数字出版软件开发、文化软件服务等文化新业态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份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河南文化产业新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如洛阳创建的全国首家红色剧本体验馆“向导故事馆”,以元宇宙为题材开展的河南文旅“元豫宙”数字新基建、“万物有数”区块链数字藏品平台、“河大卫数字藏品”项目、“嘻得数藏”数字文创平台为殷墟博物馆和新乡市博物馆打造的多款数字文创藏品等,以及河南约克动漫、小樱桃动漫集团等创作的漫画、电视动画片等等,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河南打造的“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推动河南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文旅文创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以数字化科技赋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充分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立足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云游览”、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消费模式,不断激发新的文化消费需求。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动实施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工程,先后上线“文化豫约”“百姓文化云”“书香河南”等多个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河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快速提升。

  (执笔人: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赵 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