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一个人不能停止交流,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不仅是中华民族与世界交往的历史记录,更沉淀了东西方文明古国的精髓,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积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美其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消除文明隔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纵观人类历史,任何有重大影响力的文明,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必定是兼收并蓄、交流互鉴的过程。古希腊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令人叹为观止,而这些神庙建筑离不开古巴比伦、古埃及等古老文明的深刻启迪。自公元前8世纪开始,融合古代希腊、罗马、波斯和印度文化的“百年翻译运动”,开创了有“东西文明之窗”美誉的阿拉伯地区“五百年文化黄金时代”,也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提供了珍贵的火种。

  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绵不绝,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同中华文明注重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密切相关。公元前100多年,中国就开始开辟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汉代张骞于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向西域传播了中华文化,也引进了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芝麻等作物。从承载佛教文化艺术的白马寺在东汉洛阳落成,到唐代法门寺遗址出土的东罗马与伊斯兰玻璃器,都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成果。玄奘西行历时17年将657部佛经从天竺带回中土,促进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明清以后的“东学西渐”和“西学东渐”,既给予西方文明自我反思的养料,也对中华文明重新焕发生机起到了倒逼和催化作用。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自古就存在,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中国古人很早就认识到不同文明的差异性,主张理性认识并客观对待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并身体力行地促进文明交流。今天,源自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全球经济合作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空间,更为世界各国构建了更加开放、包容、共赢的新型文化交流模式。河南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来,主办的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国际合作论坛、世界大河文明论坛、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等论坛展会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交流平台。“大禹学院”“仲景学院”等已成为我省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影响力的办学品牌。“少林功夫”“太极文化”“老家河南”“行走河南 读懂中国”等文旅品牌加速走向世界,受到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广泛欢迎。人类发展史充分证明,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强大动力。面向未来,只有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人类文明才能进步,世界才能和平发展。

  美人之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文明冲突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相通的。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挡的。”“世界文明历史揭示了一个规律:任何一种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根据考古资料推断,来自西亚地区的冶金术经我国西北地区传入黄河中游地区后,与此前仰韶和龙山时代已经掌握的高温烧制陶器的技术相结合,经过创新,诞生了青铜容器铸造技术,在尧舜时期制作出第一批青铜容器,为夏商周时期辉煌的青铜文明的产生奠定了基础;马和马车的传入,则丰富了黄河流域人们的交通手段,扩大了人们活动的范围。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证明:即使在史前时期,交流就已经普遍存在,持续的跨区域、跨族群的交流,记录了文化互鉴的历程,促进了文明的发展。这是中华文明持久兴旺的关键,是中华文明魅力永恒的支撑。璀璨的中华文化曾经与欧洲等西方文化交流互鉴,为世界文化发展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中原的丝绸、瓷器与茶叶,改变了西方特别是欧洲人的生活方式;四大发明与其他科技成果,促进了欧洲和西方工商业文明和资本主义萌芽;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民本理念,对世界影响深远,推动了西方的社会变革。同样,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文化积极吸收了西方的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科技等诸多元素,在文化互鉴中更加丰富多彩,推动形成了盛极一时的“汉唐气象”。时至今日,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互鉴从未中断。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对话协商、合作共赢,为世界带来了全新的价值取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的启发。

  美美与共——在文明交流互鉴中超越文明优越

  美美与共是儒家“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是法家的“以天下之财,利天下之人”的主张,是道家“藏天下于天下”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文明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天下大同的文化传统。在中国人看来,不同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也都有其价值性,中国人从来不会以此生彼灭、此存彼亡的单向思维来看待问题。河南历史文化星汉灿烂,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华文明连续性、创造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个突出特性都在这里得到生动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间,河南的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同100余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文化旅游方面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不仅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了民心相通。

  世界文明亦是如此,每种文明都有其自我思维的方式和自我表达的话语,它正是民族多样性和世界多样化本身的一种映射,美美与共的文明观正是对此多样性的承认与描绘。“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现实,折射出的是欣赏者从不同角度发现的各具特色的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如果人类文明变得只有一个色调、一个模式了,那这个世界就太单调了,也太无趣了!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天地同和,美美与共,既是悠远的文明回响,也是铿锵的时代强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既保持了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独立存在和独特魅力,又通过交流互鉴,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生、共荣,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历史观、文化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习近平总书记以胸怀世界、心系天下的远见卓识与恢宏气度,让世界得以接近中国、读懂中国,更加深切体会到中国这个大国迈向复兴的梦想与执着、兼济天下的智慧与担当。文明交流融合的力量,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姹紫嫣红。新时代新征程,中华文明必将以更加开放宽广的胸怀拥抱世界,向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前景阔步前行。

  (执笔人:省委党校 周远方 新乡县委党校 李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