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守护好中华文脉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人类唯一从远古传续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他站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高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文明传承、时代进步和世界发展的大视野中进行观照,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我们在新时代守护好中华文脉指明了方向。

  寻根溯源——立民族文化之根、铸民族精神之魂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溯源历史,才能更好启迪未来。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将目光投向深邃的中华文明历史的深处,他曾深情地说:“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文明探源,追问“何以中国”,重思“何谓文明”。循着历史的脉络,寻找中华文明的根源,守护好中华文脉,这是我们这代人应有的使命和担当。

  于典册间探寻中华文脉。“惟殷先人,有册有典。”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用文字记载历史的优良传统。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珍贵古籍,记载着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故事,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回望历史,曾多次出现大规模的“书厄”事件,大批珍贵的文献典籍在“书厄”中消失。虽然历经劫难,但流传至今的历代典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依然可观。为了实现典籍版本的永久安全保藏,让文化典籍“藏之名山、传之后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中国国家版本馆的重大决策,并指出建馆的初心宗旨是把自古以来能收集到的典籍资料收集全、保护好,把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继续传承下去。中国国家版本馆作为守护文脉的传世工程,是文明互鉴的重要窗口,为世界读懂中国打开了一扇文化之窗。

  于古迹遗址中探源中华文脉。中华文脉不仅保存在悠悠典籍的一纸一页里,也在远古遗存的一陶一瓦间。对中华文明探源这一重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殷墟之后指出,我们的文化自信就是从真正能证明我们的久远历史中来,考古事业居功至伟。考古工作要继续重视和加强,继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河南作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轫之地,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伟大使命,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河南负责并参与了13个子课题,成为该项目的中坚力量,并取得了显著成就,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贡献了河南力量。

  保护优先——守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根脉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绵延不断传承几千年,正是因为有这种强烈的“根”意识。文物和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和载体,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依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实证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保护好文物和文化遗产,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是第一位的。”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8月在甘肃考察期间对敦煌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的殷殷叮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留住文化之根、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出发,把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常说:“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指引下,“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文物和文化遗产“保驾护航”。

  “保护文物也是政绩。”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这一科学理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若城市发展失了文化,也就失了根,失了赖以生存的精神源泉,所以城市发展必须与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各级政府必须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这一科学理念,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和担当,扛起文物保护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文物资源大省,省内的古代聚落、都城遗址、帝王陵寝等大遗址分布密度令人瞩目。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地传承下去,是时代赋予河南的使命。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河南各地根据遗址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摸索出了各自的“秘诀”,形成了文物保护的“河南模式”。郑州全面开展生态保遗工程,推进古遗址保护利用与城市发展共荣共生;洛阳按照“保护文物,规划先行”的原则,创造了“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安阳实行国家科研机构和地方部门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殷墟模式”……河南在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切实做到了“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守正创新——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

  文脉因守正而赓续、因创新而致远。观古鉴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有守正创新才会大放异彩。守正和创新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石与方向,二者不可偏废。

  让文物“活”起来、博物馆“火”起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明确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如何“活”起来?必须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从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到开发文创产品,再到运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让文物鲜活、生动、立体起来,使之融入百姓生活,彻底释放了博物馆强大的生命力。越来越多的“博物馆迷”在博物馆的“奇妙旅行”中,寻根历史、赓续文脉。河南作为全国文物大省,文博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国居领先地位。洛阳“东方博物馆之都”、郑州“百家博物馆”加快建设,全省博物馆数量达到398家,其中考古遗址博物馆15家。河南博物院更是荣获“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称号,考古盲盒等破题出圈,博物馆研学、“豫来遇潮”文化品牌等项目不断推出,“让文物活起来”有了典型案例。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激活文旅资源,传承中华文脉。国家文化公园是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载体,是国家文化形象的典型标志。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需要现象级的符号来承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举措。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是中华文明的标识性符号,其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河南是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重点建设区,也是全国唯一兼具黄河、大运河、长征和长城四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的省份。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就是要透过这些文化标识,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深入提炼中华文化的民族价值、国家价值、世界价值,集中打造中华文化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砥砺文化自觉,让见证历史沧桑的文化标志焕发时代的生机活力。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更加需要我们坚守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推陈出新、守正创新,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守护好中华文脉。

  (执笔人:洛阳市委党校 徐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