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为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科学指引。他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时代意蕴和实践要求,有助于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探本溯源——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

  在古代中国,共同富裕始终是广大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从农家的“并耕而食”,到道家的“小国寡民”,再到儒家的“大同社会”,都反映出中国人民对幸福生活、共同富裕的质朴理想。

  《共产党宣言》是“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源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指出,共产党人的任务是消灭私有制,要“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忠实传人,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己任。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统一,使其成为新中国科学文化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遵循,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打下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只有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而将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思想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21年8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首次明确提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科学命题。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列为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高度重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富裕的认识深化,深刻把握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凸显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更加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加强调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

  本盛末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蕴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实现共同富裕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成为推进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五千多年的文明传承中屹立不倒,关键是由于中华民族有赓续传承、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精神密码和独特品格。可以说,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意味着全体社会成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认知和坚定信心,在守正创新中构建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为民族复兴提供了精神栖息地和强大能量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强调“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党共同富裕思想的创新发展,也是新时代促进共同富裕实践的基本原则。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当下阶段,是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出更高要求的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表明,只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有完整意义上的中国现代化。

  秉要执本——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列为未来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要目标之一。实现这一重要目标,需要我们坚持“人民至上、共建共享、公平正义、循序渐进”原则,多策并举,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物质文明可为精神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经济发展实现量的跨越和质的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越3万亿元、4万亿元、5万亿元、6万亿元台阶,人均生产总值相继实现了4万元、5万元的跨越,产业结构实现了由“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由传统交通要道转变为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由传统内陆省份转变为内陆开放高地。下一步,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造和积累社会财富,既把“蛋糕”做大做好,又把“蛋糕”切好分好,为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物质条件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许昌市锚定全国文明典范城市目标,坚持以文化人、德善润民,把“创文明城”与“育文明人”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后推荐评选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4人,“河南道德模范”及提名奖8人,“中国好人”55人,“河南好人”52人。当前,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就要通过思想引领、舆论宣传、实践培育等路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要强化其对人民信仰生活、心理生活、伦理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引领作用,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

  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发展公共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创造人民美好生活。近年来,河南立足厚重的文化资源禀赋,深入梳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唐宫夜宴》《中国节日“奇妙游”》火爆“出圈”,“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全国瞩目,《大宋·东京梦华》等实景演艺备受好评,河南博物院“盲盒”系列文创产品等火遍国内后漂洋出海,《洛神水赋》《龙门金刚》等一大批优秀作品涌现,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面向未来,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水平,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文化产品,为文化强省建设蓄势赋能。

  关山初度尘未洗,策马扬鞭再奋蹄。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努力将河南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动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执笔人:郑州市委政研室 刘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