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宣讲 本网推荐 学思践悟习近平文化思想

廪实:在着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 影响力中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时间:2024-01-16   来源:讲师团

  “如何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笔力深厚的一篇“大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就是这篇“大文章”中十分重要的章节。

  两个结合——筑牢坚实理论根基

  透过历史的经纬,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和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汲取养分,涵养蓬勃发展的不竭动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孕育了中国人独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价值、精神活力、道德人格、科学思维、审美品格背后所蕴含的独特的魅力和文化特色优势,融汇成为博大精深、底蕴深厚的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人格文化,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血脉灵魂。

  马克思主义是最核心的政治文化资源。“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也不能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而是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最终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指明了方向。它描绘的没有压迫与剥削、人人平等和自由的理想社会,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理念高度契合。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深刻改变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进行伟大理论创造,使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互相激发、互相成就。“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是在与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的过程中逐渐丰富、成熟、壮大的文明。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历史传统、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深度融合,造就了新的文化生命体。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生命力,让其实现了从传统向现代的跨越,在当下依旧散发勃勃生机,彰显了中华文明与古为新的精神气象。与此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更为充实,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滋养。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奔赴”的过程,正是二者虽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的生动诠释。正是因为这份高度契合性,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够在中国文化沃土上落地生根、根深叶茂,开出发展进步的文明之花。

  创造创新——把握重大时代意义

  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对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意义。

  这是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要有新气象新作为。中西方文明漫长的历史演进史犹如一本“活教材”,深刻印证了一个真理: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越要重视文化的价值,越要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旨在发展繁荣中华文化,这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条件保证,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上谋良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的源头所系。

  这是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定位的必然要求。“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在人类历史的重大关头和社会变革的十字路口,文化时常起着先导性作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以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喜人画卷举世瞩目。然而,综合国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尽管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依旧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要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把文明交流互鉴不断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当今中国,正处于“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坚持胸怀天下,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以及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一系列关乎“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怎么办”的新理念、新主张、新倡议,正是让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的明证。

  体用贯通——构建体系展示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孜孜以求进行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不断拓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路径载体,明确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标识。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让中国更好地感染世界,需要依托文化的力量,借助新时代文化繁荣兴盛的强劲东风,不断开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格局。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文明的符号化表达,文化精髓是中华文明观念形态的精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一方面,要让中国诗词、中国书法、中国戏曲、中国茶道等化作中华文化的“活名片”;另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既要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还要讲好中国革命历史故事,更要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把中国共产党的自信坚定、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执着信念,以故事的形式向世界宣介,不仅要让世界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民族意义,也要让世界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世界意义。

  科学建构对外话语传播体系和叙述维度。国家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不能是一纸空谈,必须在实实在在的国家形象中予以解读。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蕴含太多精彩、暖心的故事,这些故事只有运用融贯中外的精彩叙述才能更好传播开来。因此,要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以“前瞻性思维+创意化手段”积极构建“中国式”的话语和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深化中国理论,讲出中国特色,传递中国温度,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积极开辟共同发展空间,要着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新征程波澜壮阔,新使命激荡人心。我们要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不断提升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执笔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张晓静 张粮瑞)